高中时代的一个假期,在美国读书的哥哥邀我去美国旅行,带我参观了威斯康星州的部分景观。读博士的人并不比上班的人清闲,哥哥时常会被导师召唤,或者被课题组的工作牵绊,并不能全程陪我,但有个读博士的哥哥当翻译和向导,确实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一次,哥哥被导师召唤,我在旁边似懂非懂地听了他们的对话。哥哥问导师:“您觉得我们课题组的工作比别的小组怎么样?”导师的回答我大致听懂了,意思是说除了特别好的和特别不好的,大家都处于中间状态和水平。我有些不解,比较一下,给个稍微明白一点的答复难道很难吗?
忙完工作,吃饭的时间也到了,大家一起去餐厅。哥哥还叫上了两个美国朋友。饭桌上倒是其乐融融热火朝天,但因为他们说话语速太快,我只能借助哥哥的翻译了解谈话内容。席间谈到了我们的家庭,说了很多关于我和我哥哥的趣事,给这顿饭增添了快乐气氛。后来我突然说了一句:“在我们家,爸爸妈妈都觉得我比我哥哥要帅哦。”没想到,两位美国朋友对我的话感到十份惊讶,仿佛为这顿饭添加了一个“不愉快”的收尾。我知道出了差错,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又实在不明白为什么。
等回到我哥哥的宿舍,哥哥看出我还是有点窘迫,这才笑着对我作了解释。美国有很多地方与中国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他们不会拿你去跟别人进行比较。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立的个体,拿一个人与另一个作对比,是对一个个体的不尊重。中国人则喜欢比较,因为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通过比较可以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自信和安全感。哥哥说,他初来美国的时候也没太注意这一点,遇到过一些尴尬。有一次他去做治疗,问治疗师“我的肌肉算什么水平,比一般人怎么样”,理疗师并没有给出比较型的答复,只是回答说“正常水平”之类。
哥哥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一直都在比较,成年人在比房、比车、比收入,比老公,比老婆,比孩子。小孩子普遍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人家学习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听话,等等。我当然也听了不少。对我来说,有个很优秀的哥哥,自己也经常被拿来与他进行比较,时间久了,我也难免备感压力,有时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在哥哥影子下存在的人。
在我回国之前,哥哥可能还没忘记我那次的“出糗”,他嘱咐我的话是:回去好好学习,不求成绩第一,别跟别人比,只要努力就行。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康策,海南大学学生)
康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