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信仰是无法伪装的。
能够在战争中连续荣立4次“大功”的中国士兵王进臣所在的陆军某部“大功三连”,一直都有一种精神支柱。
即使身处和平年代,这种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也让“大功三连”人不敢有丝毫松懈。
“大功三连”是个“富矿”,可以不断挖出“宝藏”
在“大功三连”,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荣誉室,因为奖状、奖杯太多,师级以下的荣誉只能贴着墙根儿挂。
三连指导员王金龙讲解介绍时,从头到尾腰板挺得笔直,讲完前辈的故事,又骄傲地介绍刚来不久的新兵。
石崐强刚进连队写思想汇报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名,说自己是一头“烂蒜”,只想回家。但3个月之后他再没提回家的事儿,还主动为出板报加班到凌晨4点。
李杰刚来的时候上教育课跟不上,因为学历“超级低”,很多字不会写。但后来他理论考核得了90多分。
陆钧杰1996年生人,在家时爸爸通宵替他写作业,妈妈对他唯一的期待是“不危害社会”。“现在他变成什么样了?拉练帮战友扛枪!”
王金龙对比这些90后士兵的前后转变,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在“大功三连”当了3年指导员,把这里比喻成一个“富矿”,可以不断挖出“宝藏”来。其实,“宝藏”也是他们自己培育出来的。
“三连人”的血性
“三连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最基本的是“出口成章”,比如,他们平常能像引用诗词成语一样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习主席有句话叫‘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24岁的刘冠华笃信地说。
刘冠华是本科毕业之后来三连当兵的,刚来的时候,他觉得有不少人比自己笨,“作战靴、胶鞋、拖鞋,就这么几种鞋的顺序总有人摆不对”。而别的战友也觉得他“资格高”,大家相互都看不惯。
但班长告诉他,必须学着“团结”。帮在午饭时间站岗的战友打一碗热汤,“人家心里自然就暖和了”。和战友关系缓和之后,刘冠华才真的开始相信“理论确实有用”。
连长张继平觉得可以用“认识的辩证法”来解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换关系,理论不一定学了就能用上,还需要有矛盾点来激发。而刘冠华需要缓和战友关系的需求,就是一个矛盾点。
不过,没有人天生就有理论储备,面对20岁上下的孩子,王金龙觉得还是得先“逼”他们“背下来”,再理解运用。
大学生刘冠华在来三连之前没有听说过《之江新语》,他是为了“能在连里站得住脚”才开始学习的,否则总感觉自己“插不上话”。
三连每周都开展一次名为《士兵大讲坛》的演讲讨论活动,每个士兵都有机会上台分享自己的体悟。不久前,刘冠华终于在台上发表了一次让自己“能在连里站得住脚”的演讲——关于在马里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申亮亮。
刘冠华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那次演讲时,右手不自觉地抬起来捂住胸口,激动得有点磕巴:“当时是两个中将去接申亮亮的。就是那种……你为国家牺牲,国家没有忘记你,我看了就决定在部队干下去!我感觉……特别有一种……我想个形容词……荣誉感吧!如果是我,牺牲了也值得!”
三连人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一种军人必备的特质——血性和担当。
在刘冠华看来,战友崔鹏在脚踝疲劳性骨折时“爬也要爬去”救灾,这叫血性。副班长赵之力在救灾前跟大家说,“我们不能后退,我们背后是我们的亲人和家乡,如果我们后退了,让我们的亲人退到哪里?” 这是担当。
“强军梦里蕴含着我们每个人的小梦想”
“大功三连”所在陆军某旅旅政委刘海成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应征入伍。他说:“在战场上,信念坚定,枪口就朝前,不坚定,枪口就朝后!想打赢必须有信仰支撑,但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学来的。”
“军人就是要打仗” ,坚定思想信念也是为了打赢,所以士官长张海生“天天琢磨打仗的事儿”,研究如何让战士们能够“上了战场,完成任务,安全回来”。
2017年开始实施《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暂行规定》之后,张海生觉得5公里不能像以前那么跑了,必须考虑到战场上需要什么,电台、救护器材、指挥手旗等全得带上。
他总想给三连培养几个军事训练尖子,最开始是为给连队争荣誉,后来,他把这些东西当成了自己的梦想。他说:“强军梦里蕴含着我们每个人的小梦想。”
被培养出来的尖子张建秋也有自己的“小梦想”——让营长认识自己。但令他惊喜的是,他在旅里组织的比武拿了5公里第一名之后,连旅参谋长都认识他了。
张海生特别骄傲,每次比这个项目,“三连的张建秋”总能让对手闻名生畏。与之相比,连长张继平的梦想要复杂一些,他觉得“比什么三连都必须争第一,不能得中等,中等就是不行”。
所以在改制和换装同时进行的艰难处境中,张继平连阑尾炎手术都不敢做。“病不起”,他要在连队里抓训练。
果然,“大功三连”以接装一年的训练时间,击败了全旅接装5年的其他连队,在比武中夺下了第一名。
“如果全旅都像三连这样,我和旅长睡大觉!” 旅政委刘海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记者采访时开玩笑说。在刘海成眼里,“大功三连”的人,以及他们做出来的事,确实让人放心。
事实上,每个即将成为、已经成为甚至是已离开“大功三连”的人,都以这个集体为荣。“大功三连”之于军人,大约相当于清华、北大之于学生。
被整编到这里的周自泳第一次参观“大功三连”荣誉室时跟自己说,“我也希望有一天能进这里”。
这个荣誉室是每个新兵到“大功三连”的第一站,也是他们期待的冲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