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关村:全面创新改革进行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6日   06 版)

    陈春先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早期的联想和中关村旧貌街景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发布

    中关村翠湖

    联想研发总监郑和(图左)获得中关村人才绿卡

    中关村街景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

    平凡脚步,可以走出坚定伟大的行程

    这是一张怎么看都稀松平常的老照片:一间平房,屋顶铺的石棉瓦,红砖砌的外墙已现斑驳,门口几辆二八自行车。

    30多年前,就是在这间常年闲置的仓库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和他的一些同事,利用业务时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也因为这个举动,陈春先被单位领导认为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

    30多年后的2014年,北京市出台旨在促进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两项政策——“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均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

    为了推进转化,政策还鼓励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和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

    从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创业被批为不务正业,到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可谓是中关村改革创新的“三重象征”——既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又使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福祉,更折射出“中关村号”快车的不断自我超越。它一步步从科技体制改革,逐渐向全面创新改革转变,步履稳健而从容。

    先行者总会最先遭遇荆棘蓁莽,却也最早沐浴到朝阳

    面对单位领导的否定,陈春先并没有退却。他不低头,不写检查,继续着他称之为“新技术扩散试验”的探索。

    陈春先的“下海”,就像是一个火种,点燃了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内心对技术转化的“热情之火”。一个叫做王洪德的工程师,提交了辞职创业报告,发出了“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不后悔”的呐喊。柳传志带着10名科研人员,在租来的一间传达室里开始了传奇式的创业。

    新生事物是新鲜的,也是蹒跚的。科技创业突破了传统思维,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声音。

    顺应科技人员下海这一趋势,中央和北京市在中关村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中关村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予以肯定。先是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开发公司迅速增长,随后相继诞生了联想、方正等一批科技产业领军企业。

    1988年,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在举世瞩目中成立。“试验”二字,是要求中关村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试点试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的职责、任务和地位自此确立。

    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改革者、创新者持续不懈努力,中关村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取得了喜人的试点成果,产生了无数个“第一”——全国首个明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科技园区条例,全国首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全国首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首家有限合伙制企业投资机构,首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都在中关村诞生。

    中关村不断被赋予新的任务,成为全国首个高科技园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国家级人才特区,首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率先探索实施了统筹“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全国首个跨层级、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率先开展了“1+6”“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最近几年,中关村实施了70余项改革举措,涉及创业支持、人才引进、企业融资、商事登记、海关、检验检疫等多个方面,不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努力,带来了扎扎实实的成果。

    给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一片自主天空

    这样换来的一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大繁荣

    推开刷卡才能开启的铁门,进入了雷小永的实验室。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各式各样的飞行模拟装置占了大半。

    “这是按照波音驾驶舱设计的飞行模拟机,这个长着好几条腿的是模拟机的运动平台,这是飞行模拟机舱……”这些模拟机,都是雷小永的“心肝宝贝”。

    对于模拟机,国外的公司已经做了几十年,一台D级全任务模拟机的售价高达1亿多元,普通的飞行训练机也价值千万元。

    为了造出具有100%知识产权的模拟机,雷小永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这个旧体育馆改造的实验室里默默耕耘了5年。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

    “我们希望技术做出来,完成国内国际认证后实现产业化,替代进口产品,也希望成果转化的过程能让科研人员富起来。”雷小永说。

    中关村示范区正在进行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简称“三权改革”。这意味着,技术团队将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更多的权益。

    近几年,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日趋活跃,但也存在如政府部门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影响转化时效,成果收益处置不合理等问题。根据中关村最新试点的11家单位实行的政策,单位可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收益全部留归单位,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北航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钱俊表示,“三权改革”明确了收益怎样分配,学校内部许可、转让的量加大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后高校教师创业创新的政策有望更加宽松。

    北航的“三权改革”,是中关村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关村着眼于“让创新者有其权”“让付出者有回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税务总局等部委的支持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员工的股权奖励可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政策,率先在中关村实施。许多政策在中关村试点成功后,还陆续向全国推广……

    不断深化的激励支持政策,极大促进了拥有大批科技成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成百上千项“养在深闺”的科技成果融入了经济体系。

    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建立若干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支持产学研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公关,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流通,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为解决科技成果流通问题,在中关村成立了技术交易机构,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通过市场反馈促进技术改进。

    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中关村形成了源头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使用和再创新的链条和体系。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关村科技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20.2%。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预计实现总收入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培育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

    让各类创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变,释放更大的能量

    莺飞草长,柳绿花红,一群大雁从湖面掠过,碧波上泛起阵阵涟漪……北京中关村,翠湖湿地,良好的生态,让这里一片生机盎然。

    没有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大雁是不会停留的。创新创业同样需要一个生态系统,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关键就在于一代代中关村人持续构建并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致力把中关村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让更多怀揣创业梦想的人愿意到此实现梦想。

    在中关村,时刻进行着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流动、重组、碰撞、创新,每天都发生着企业诞生、技术磨合、项目洽谈、并购重组……犹如一个适宜的自然生态系统,各种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个系统中,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个生态系统,包括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新型孵化器及创客组织、创业文化六大核心要素,以及市场、法治和政策三大环境。

    疾风识劲草,花木最知春。

    2015年11月,一份消息传开了。“在中关村创办企业,不用跑到工商局登记注册了,直接在网上就能办!”

    在中关村探索实行工商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方便企业登记注册,是国家工商总局支持中关村创新发展的19条新措施之一。随后实施的,还有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在中关村实施的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一站式”通关服务,以及食药监管部门支持中关村食药监管和产业发展的12条新政等。

    “政府对我们很重视,我们相信政府。”2016年1月,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人员一同深入企业,进行“多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就算我们眼下遇到的问题有的还不能一下子解决,但政府是一直想着我们的,只要合理的,将来也能解决。”一位创业者说,在中关村,竞争大,节奏快,但是环境好,心里舒坦,创业也安心。

    让创新创业者“安心”的,是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尊重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的不懈努力,以及带来的持续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正是中关村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背后的“密码”。

    201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随后,中关村知识产权诉前调解中心在核心区挂牌成立。在政府引导下,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政府和市场,共同为科技企业和科技创业者保驾护航。

    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绽放——中关村新创办并实际运营的科技企业连年爆炸式增长,2013年当年新增科技企业6000家,2014年当年新增1.3万家,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2.4万家。

    目前,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三类群体组成了中关村新的创业大军;1万多名天使投资人活跃在中关村,占全国80%;全国有60%的投资案例发生在中关村;涌现了车库咖啡、3W咖啡、天使汇等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催生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一批新业态;“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中关村主流创业模式;诞生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了今日头条、融360等一批新锐品牌以及小米、美团、爱奇艺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有独角兽企业40余家,仅次于硅谷,位居全球第二。中关村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2600家,约是2010年的2倍。

    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已成为风尚,也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生活方式。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在中关村集聚融合,奠定了中关村活力迸发的基础。

    “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子”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需要发挥人才、技术、资本这新“三驾马车”的作用

    申请难、耗时长的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证50天就办下来了!2016年5月20日,联想的印度籍高管Menon Sanjeev surendranath等7名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证(俗称“绿卡”),他们也成为首批通过中关村“绿卡直通车”通道获批的外籍人才,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80天大幅缩短至50天。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了吸引全球的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公安部于2015年底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助力北京吸引集聚国际人才,其中10项政策如建立绿卡直通车等为全国首创,并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成为全国外籍人才管理改革力度最大的制度创新。

    新政自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12月底,新政实施满9个月,北京市共发放500余张绿卡(通过新政办理336张)。

    近年来,为了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组部、公安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试点实施了一批特殊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10月,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

    为促进高端技术供给,中关村加强了产业政策引导,围绕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虚拟现实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精准的产业促进政策。

    今年6月,中关村启动了重点产业领域前沿企业挖掘工作,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领域,探索采用公开路演的形式进行项目选拔。发掘支持了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纳米发电机、中科寒武纪开发的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指令集、地平线的自动驾驶“雨果”平台和智能家居“安徒生”平台、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机器人等一大批前沿技术项目。

    产业革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在中关村,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让太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这里,无抵押、无担保也可以贷款,因为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在这里,北京银行“信贷工厂”能将一个月的贷款审批流程变成短短三天。在这里,无信贷记录企业贷款,科易动力会告诉你,“零信贷”让他们打破银行贷款“零纪录”。在这里,绿色金可为中小企业一周内就拿到50万欧元的低成本海外资金。

    这些“政策+市场”的金融手段与资源平台,恰如一餐丰盛的自助晚宴,让科技小微企业按需索取。

    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票据融资、发行直接融资产品、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服务于企业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信贷创新产品,恍如嵌入中关村这株大树的年轮,助推企业们奋力生长、盘旋上升。

    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委出台指导意见,提出以投贷联动方式支持科技创新。不久前,全国首个投贷联动项目在中关村正式落地。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试点银行将以“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的服务模式支持中关村科创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一马当先万马腾,良驹百骥戮力行。

    人才、技术和资本“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拉动首都科技经济的巨轮稳步前行。

    人生不是赛场,理想不容退场

    创业没有终点,改革创新亦如此

    2016年7月,豌豆荚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双方已正式签订并购协议。一些媒体报道此事时形容为“卖身”。

    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却很淡然。他撰文说:“创业没有终点,如果是一个使命驱动的团队或个人,根本没有‘退出’这个选项。生命短暂,我还希望能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作品,继续专注在我真正狂热的事情上,否则,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做这些事情,哪怕赚了再多好几个数量级的钱,当我老去的时候,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言犹在耳。2016年12月,在2016年行将结束的时候,王俊煜带着他的二次创业项目——轻芒出现了。轻巧的轻,锋芒的芒,他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兼具技术和价值观的内容分发公司,对内容的兴趣成为他再创业的起点。

    创业没有终点,改革创新亦如此。改革只要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关村的发展前后相续,正是这一段又一段的“铁轨”,连接成中关村创新发展、不断前行的历史。2017年,中关村在北京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中,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

    更伟大的成功还在孕育,更精彩的故事仍在前方。世界期待着下一个中关村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中关村人的回答。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1月16日 06 版

中关村:全面创新改革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