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打不死的小强!”2016年年末,在第七届百老汇年会上,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说。
在经历壮士断腕般的业务调整之后,B2B电商平台一亩田重新起飞。有消息称一亩田目前已顺利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云锋、真格、易贸等。
这家定位“农产品上行”的创业公司,曾陷入“地推”“补贴”“裁员”的风波,走了许多互联网公司走过的弯路:自我膨胀、大量补贴、广泛地推、急速扩张、突然裁员……
在经历调整及改变后,一亩田在2016年快结束时交出了一张用户规模346万的成绩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到一亩田新址——中关村东升科技园钻石中心,独家采访了一亩田管理团队,试图解析那场风波背后,许多创业公司已经或正在经历的共同问题。
“别膨胀,膨胀了真理就会来教训你”
一年半前,一亩田被媒体密集报道,其快速成长的团队、密集覆盖的网点让不少人惊叹农业互联网领域诞生了一家新的“独角兽”企业,重塑农业生态、粘着泥巴搞电商等赞誉扑面而来。但剧情很快反转,一亩田在2015年7~8月又陷入数据造假、地推裁员、交易补贴的漩涡。
“那次调整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被动而为,相反是主动求变。其实在那之前的5月,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比如团队扩张太快、团队下沉太深,超出了我们一个创业公司的管理半径,管理成本和难度都大大增加,我们开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说起一年多前的那场风波,邓锦宏语速很快。
但是舆论风波爆发时,一亩田被打上了“资本疯抢”“用户刷单”“突然裁员”等标签,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每一个标签都可能致命。
随后的指责和负面评价让邓锦宏很迷茫。“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帮农民和批发商做好对接,去赚钱?那时候很怀疑这件事。”说起当时的感受,邓锦宏坦言,在交易额和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发觉一亩田正在不科学地膨胀。
“错与对不完全是绝对的,还要看时机对不对,事情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事情与能力匹配不匹配。”事后回顾,邓锦宏认为有错有对,当时的很多选择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比如给用户交易的补贴。
在快速增长阶段,一亩田有近八成员工是经常活跃在村镇的“地推”。为了鼓励种植大户、经纪人、档口批发商等当时的“电商慢热”用户使用一亩田的互联网服务产品,一亩田决定补贴用户,具体由一线“地推”员工执行,这样的补贴持续了几个月。
但邓锦宏不认为补贴用户的做法是个坏主意,“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那么干”。在他看来,互联网+农业是后发领域,农村互联网发展节奏也比较慢,这个“冷市场”需要“热启动”。适当补贴能够激发大家上线的积极性,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是“热启动”的一个好办法。
一亩田早期投资人、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在自己的投资笔记中写道,在参与一亩田投资时,他曾对邓锦宏说道:“别贪婪,贪婪是魔鬼;别膨胀,膨胀了真理就会来教训你。”邓锦宏事后反思,那时候确实很有野心,希望能快速扩张,形成市场规模和行业控制性占位。
在那次风波之后,邓锦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亩田创始合伙人、一亩田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观察到,2015年上半年的邓锦宏很有野心,敢想敢做,想快速做大规模;但下半年野心变成决心,在风波之后很快调整了业务模式,建立了包括合伙人制度在内的新的决策、执行和组织机制。
“既要管理好自己的野心,也要管理好公司的节奏。”1985年出生的CEO邓锦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显得特别“老成持重”。
农业B2B更要打磨好产品
“一亩田原来的模式操之过急,这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成本压力,也挑战了公司的管理能力。”一亩田总裁顾铭认为,农业B2B领域更需要打磨好的产品。在一年半前的那场风波过后,他带领技术和产品团队开发了新版APP,更加强调线上的资讯信息和交易撮合功能,而不再是线下的农产品交易支付功能。
2015年8月之后,一亩田将经营战略调整为轻运营模式,强化了在产品、技术、运营方面的投入。在业务调整上,一亩田确定了三个立足点:一是定位撮合交易,二是做好产品,三是成本聚焦。
“我们要将时间成本、财务成本聚焦到一个关键点上,打穿打透,实现单点突破,才能让资源高效使用。”顾铭说,一亩田今后的每一步都会把握节点和时机,走稳做实。
一亩田的重心已经逐渐回归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聚焦打造促进农产品交易的互联网产品群。近一年多来,一亩田已开发出买卖商机、价格行情、交易撮合、用户关系、生意社群等互联网产品群。据介绍,目前在一亩田平台上共有12000种可交易品种,是全国农产品电商中品类最全的平台,产品来源地涉及2100个县。
一亩田的调整还有决策管理上的变化。“此前我们的决策基本都是我这个CEO来做的,会比较片面,在公司变大、负责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视角来帮助做判断。”邓锦宏说。
2015年8月后,一亩田建立起由五个创始合伙人组成的决策层,负责对战略方向、业务模式、立项、重要人力资源、成本方案等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决策后,再交由CEO实施。
“这样做的结果是,提高了公司在方向明确、轨道校正、发展速度等三方面保持合理均衡的高概率化。”邓锦宏说:“创业公司不能避免犯错误,要的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农村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才刚开始
虽然从农产品交易平台转变为信息撮合平台的调整带来了阵痛,但在邓锦宏看来,这样的阵痛其实是一个好事,“那个时候太浮躁了”。调整之后的经营数据也在好转。截至2016年年底,一亩田平台移动端APP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46万,周活跃用户达44万,成为了移动端APP用户最多的涉农电商平台。
高海燕认为,数据表现的好转既与一亩田的互联网产品改善有关,也跟农村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紧密相连。“这两年在国家战略的风口下,观念改变、设施推动、应用促进三股力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业用户开始线上化,一亩田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
农业互联网这个“冷市场”正在变热。2015年年底以来,一亩田启动了“村晖行动”和“盗火者计划”,推出了“合作社500强推动计划”“乡村互联网推广大使”“产业链峰会”等活动,用各种形式和场合对合作社、种养大户、经纪人、经销商、返乡创业青年开展手机上网、线上买卖、农产品电商的培训。
在高海燕看来,相比于之前由“地推”到农村以补贴形式争取用户的做法,这样的方式既有社会性,与当地政府的目标一致,也有市场性,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产品上行平台,一亩田入选了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联盟,一亩田APP应用也被编入《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教材》。该联盟由农业部于2016年6月建立,承担了全国农民手机应用培训的任务。
与两年前相比,高海燕明显感觉到农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使用智能手机的种植大户、经纪人和合作社理事长到现在已经非常普遍,“上网办事”的习惯正在养成。
在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邓锦宏曾感叹“当农民在田里也能用手机上网,事情就成了”。高海燕认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应用水平与城市相比有时间差,当互联网行业都在说流量红利时代已经终结的时候,一亩田感觉农村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