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沙工作干了快7年,清过的沙得有150多吨,走过的路有7万公里……28岁的费梦星脸庞黝黑,与同龄人相比,似乎长得着急了些。
费梦星是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基础部治沙车间K360治沙点的技术员。作为临哈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策铁路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重要铁路通道,有400公里无人区,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自然环境恶劣。
费梦星和他的100多名工友刚来时,“在地上挖个地窝子,盖上木板就住了,现在条件好多了,不仅有活动板房,还有电视、冰箱、电暖气。”他说。
费梦星说,他们每人每天至少要清沙60公斤,步行巡线30公里。7年间,临策铁路已然改变了当地牧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品质。通火车前,当地人想去一趟呼和浩特,需要换三四次汽车,来回至少七八天。如今,坐上火车7个多小时就到了。沿线牧民额登巴依尔说:“过去路不通,牛羊肉很难运出去,卖不上价钱。现在家门口修了铁路,运输方便,我们的牛羊肉好吃、纯天然,包头、呼和浩特的人们都喜欢!”
1月16日,春运第4天,清晨当地气温零下22摄氏度。和往常一样,费梦星和他的工友们扛上铁锹,又开始了一天的沙害巡视工作。
“一早就起风,怕是要有沙害。”费梦星嘴里嘟囔着。阿拉善当地有个说法叫“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春”。由于铁路的钢轨通常比周边要高,流沙随风刮来,遇到钢轨的阻拦就会停下来并慢慢掩埋铁轨,有可能会造成列车脱轨等严重事故。只要刮风,清沙工们就没法休息,就要巡视线路,虽说每个月休息5天,实际上加班加点早成常态,很多时候能否正常休息还要看“老天的脸色”。
不出所料,费梦星发现距呼口一号隧道口100多米处的钢轨已经被黄沙掩埋,断断续续有80米,最厚处积沙超出轨面30厘米。“这个地方正好处在隧道口,等司机看到了,刹车肯定来不及,必须马上清沙。”费梦星说。
费梦星用对讲机请求支援后,立即和工友拎起铁锹顺风将线路黄沙抛起,一股股黄色的沙浪随着大风飘向远方。40分钟后,皮卡车载着10多名清沙工和附近牧民赶到。大伙用编织袋把线路上的沙子装袋,再背到低洼处倾倒,最后再压上一层黄土。“这是为了防止风向改变后,沙子再次刮上铁道。”费梦星说。
人手多了,清除线路积沙的速度明显加快。为减少沙子刮进嘴,大伙清沙时交流主要靠眼神和手势,装沙、背袋、掩埋工作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很快,棉衣脱了,棉手套也摘了——不仅是因为热,更主要的是影响清沙的速度,凛冽的寒风很快就把带汗的棉衣冻成了“盔甲”。
两小时后,线路积沙被全部清理,线路恢复通车,直到一列满载煤炭的货车顺利通过后,费梦星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这时候大家脱下的棉袄已经冻得硬梆梆,根本穿不上身了,费梦星和工友们只能披“盔甲”继续巡线。“不想冻僵就得多活动!”费梦星打趣说。
铁托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牧民,临策铁路招收清沙工时他第一个报了名,在K360治沙点一干就是5年。“清沙可以挣工资,更可以让这个铁路正常通车,这样我家的牛羊肉才能卖个好价钱。我们现在吃的用的和城里人差不多,全靠这条铁路。”铁托说。费梦星也告诉记者,临策铁路开通后,他经常被邀请到牧民家里做客,“这么多年来,我们和沿线牧民像一家人一样,这条铁路就是纽带”。
除了清理积沙,费梦星和工友们常干的工作就是逐米维修或更换线路两侧的黑色网格。清沙工们戏称自己的工作是“给两条钢轨穿丝袜”。
顺着铁道线向远处望去,钢轨两侧宽约30米的黑色网格随着铁路一直伸向天边。“我们每年更新或修补的网格至少要5000平方米。除了隧道,所有路段两侧都必须被网格覆盖着,这对于阻挡风沙十分有用。”费梦星说,可惜他们这里没有水,要不可以种梭梭草和红柳,“生物治沙才是根本”。
为了让回不了家的职工与家人团聚,今年春节,部分职工家属将会被邀请到临策铁路现场一起过年。“今年是我老婆第一次来,我把宿舍彻底打扫了一遍,窗台上还摆了一盆花,这可是我从家中带来的。”费梦星说,刚结婚半年的妻子杜慧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有她来陪我过年,我更能在这儿踏踏实实治沙了。你看我把旧床单改成窗帘,过两天她就要来了,我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布置。”费梦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