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新闻眼

江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8日   09 版)

    年关又至。中国有句俗语:“债不过年。”“债”字分两半,左为“人”右为“责”。有人的地方就有债,有债的地方,就有五味杂陈的故事。

    “没钱也任性”的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自古以来人人皆知的道理,在河南郸城宁平镇受到了挑战。

    66岁的村民李桂荣,手握着一张镇政府向丈夫韩红星开具的欠条,白字黑字写着欠款3万余元,可是她讨了16年都没要回来。

    借钱的理由足够荒谬——当年镇政府“交不出订阅上级要求的报刊费”;更荒谬的是借钱的方式——即使没钱,政府也“不便出面”,要以个人名义打欠条,是当年的“潜规则”。

    于是没钱的韩红星被镇政府要求,以个人名义给有钱的左金山打借条,再由镇长代表镇政府给韩红星打借条。莫名其妙借出的债,从此成为李桂荣一家的梦魇。

    12年前,韩红星得了尿毒症需要换肾,急需“救命钱”。可是承诺“当年年底有钱马上还”的镇政府却变卦了。找了镇党委书记找县长,找了县长找财务,每个环节都承认这个欠条,却都以“没钱”拒绝还款。最终,韩红星默默离世。

    李桂荣是文盲,不识字,但她也明白这个“有借有还”的道理。尽管政府欠着他们的钱,这家人得知左金山的父亲生病后,还是借钱先把债还了。

    14年后,这个不识一字的农村妇女终于站上了法庭。镇政府被判“于判决生效后三日内一次性偿还剩余欠款”,可是这笔钱仍没拿回来。

    “没钱,不还”,连法院执行庭都没辙了。今人常说“有钱任性”,这镇政府反其道而行之,作出“没钱更任性”的姿态。

    在媒体追问下,镇政府才勉强答应“分期还款”,若不是被曝光,是否依然会以“没钱”的借口继续搪塞下去?3万元对于一个镇政府而言,也许不多。但是这16年,他们拖欠的不仅是3万元,是公信力,更是人心。

    死无对证的债

    如果说李桂荣还能指望白纸黑字的欠条,那么河北保定的李锦慧,可能真的没什么凭证了。

    28年前,在保定地区城乡建筑安装公司担任经理的李锦慧,被当地检察院以涉嫌贪污、偷税罪立案侦查,在侦查阶段,被扣押财物合计20多万元。

    4年后,她被法院以偷税罪判处缓刑,但判决书上没有出现“判处收缴财产和罚金”。这扣押了4年的财物应该物归原主。

    可是,又过了24年,她已步入古稀之年,这笔被检察院扣押的家庭财产仍然不知所踪。老人多次申诉依然无果。

    办案人员不是不承认这笔钱的存在。当年有工作人员为了找李锦慧的丈夫帮忙办事,还曾归还了一张9000元的存单和一台彩电、两台冰箱。

    若说这笔钱确实存在,当年办案的检察院纪检组却大剌剌地表示,扣押财物在检察院的财务账上找不到记载,也找不到下落。

    以“死无对证”的方式来赖债,真是让我等吃瓜群众大开眼界。

    检察院欠李锦慧的,已经不是一笔债了。事实上早已超越了“债”的概念,这些违法查封、扣押、冻结、罚没的行为,要被追究法律责任;而涉嫌侵吞、非法处理涉案财产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私权之债

    在报纸上发布署名“检讨书”,以反省自己的过错。在贵阳,报纸被证明不仅可以刊登新闻,还能成为政府的“管理工具”。

    贵阳一份晚报最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一版面出现了三则不同寻常的公告,标题是《检讨书》,抬头均为观山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者是不同的违规企业。

    这种惩罚方式在贵阳由来已久,不算新鲜。早在2012年,贵阳市多个部门就曾要求违规的个人或单位在报纸上刊发检查,违规的原因包括“的哥未系安全带”“运营中抽烟”“药店违规刷卡”等。

    当时面对指责,贵州省政府法制办称“登报检查”没有法律依据,应该立即予以纠正。

    在以“耻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利用人们的羞耻心,将“有罪之人”公之于众,被人口诛笔伐,可能比法律惩罚还要来得猛一些。

    但是,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做得不对,该管该罚,都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一登报,不亚于游街示众,众目睽睽之下,杀一儆百,一个看似理亏,一个看似威风,可是这威风的难道不理亏?

    早在200多年前,英国人就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表明了个人的权利。

    贵阳那家区住建局,现在也欠了“债”——至少,欠了对登报者和社会一个解释。

江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8日 09 版)

李佩带走了一个时代吗
难以定义的“二次元”人类
新闻眼
29.78亿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