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新春走基层

穿越大凉山的“和谐号”

只要百姓需要,这趟列车就会一直开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玄增星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9日   01 版)

    在仔细确认了办公室的门窗和电源已经关闭之后,李明义才出门往车站走去。“再回来就是4天以后了”。

    1月9日中午12时24分,5634次列车准时从攀枝花出发,在当天深夜抵达普雄站,乘务组休息一晚之后,列车第二天将变更车次继续前行到燕岗站,然后折返回攀枝花。3天之后,再重复这段4天的旅程。

    这天,身为成都客运段管内车队党总支书记的李明义乘坐5634次去成都开会。几十年来,他和车上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见证了5634次在大山里穿行的历史。

    这是一趟和成昆线同龄的列车。从197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的那一天起,它就来回穿梭在攀西高原和大凉山区。

    然而这些年,它似乎没有跟上铁路发展的速度。其他列车的车次前面纷纷加上了“K”“T”或者“Z”,装上了空调,提高了速度,以一种更年轻、更快速的姿态,运送着更多的旅客。而5634次依然是没有空调的25B型车厢,平均时速几十公里,车厢内壁已经发黄,充满了旧时光的气息。

    在高铁时代,它成了成都铁路局管内的最后一批“绿皮车”。乘坐这趟车的旅客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攀枝花到西昌之间,列车上空荡荡的,沿途日渐发达的公路交通分走了大量客流。

    不过,西昌到普雄这段线路,客流陡增,列车在两个站之内能达到满员,遇到节庆日,还常常超员。在大凉山穿行的这段铁路线是5634次列车运输效率最高的一段。

    将近下午6点,天色渐晚,几十名彝族旅客已经等候在月华站。他们许多人穿着深蓝色或黑色的传统民族服装,戴着高高的头饰,背着背篓,里边装着米、面、油,还有鸡、鸭等家禽。他们挤上列车,相互用彝语打招呼,车上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此时,这趟年迈的列车重新注入活力。乘客阿约瓦达的手里攥着两个手电筒,那是他回家的必备工具。他刚刚看望过住在礼州的姨妈,去时在竹筐里装满了鸡蛋和糖,身上只有两元,只够买20公里的票,剩下的路只能走着去。回程时,姨妈给了他50元作为路费。

    阿约瓦达在瓦祖站下车后,已将近晚上8点。由于不通公路,车站距离他在喜德县巴足乡甘洛村的家,还要徒步走两个小时。一个手电筒的电量无法支撑这段路程。

    在大山深处,散居着的彝族百姓也是5634次列车的主要服务对象。比起旅行或者出差的人,这些人更加熟悉这趟慢车,他们会在车上喝酒、聊天、打牌、给孩子喂奶,有的还会带上自己的家禽家畜。有一年彝族年,有人甚至赶了一群猪上车。

    对于大凉山的彝族百姓来说,这趟列车是他们走出大山、维持生计的唯一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有人把这趟列车称为“和谐号”。它老旧甚至有时候有些脏乱的环境、缓慢的速度,都与动车和高铁“和谐号”相去甚远。它的“和谐”,在于它对途经当地彝族旅客的意义。

    列车长阿西阿呷和阿约瓦达用彝语聊了几句。如果没有注意到她脚下的彝族传统黑色布鞋和挽在脑后的长发,一眼看上去,并不能联想到阿西阿呷的彝族身份。她在这趟列车上已工作20年,整个人生的黄金时代都献给了这趟晃晃悠悠的慢车。

    因为车上彝族旅客很多,有人说这趟车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许多彝族旅客的紧急情况,的确只有阿西阿呷才能处理。

    当地人性格豪爽,喜欢喝酒,20年来,阿西阿呷经历过无数次旅客在车上喝酒之后发生的争吵、打架,只有会彝语的她才能从中调解。

    她甚至还遇到过产妇临盆。2016年,就有16个婴儿在5634次车上出生。就在今年元旦,阿西阿呷还同时遇到了两位在车上临盆的彝族孕妇,其中一位突然大出血,她急得团团转,紧急叫来了附近县里的救护车。而最让她内心触动的是,见过这么多次彝族妇女的生产过程,“从来没听过一个人喊疼”。

    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手脚都在发抖”,但现在阿西阿呷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应对。她能够迅速地拉起帘布,在车厢分割出一个小小的产房,然后从随车配备的一次性产包里拿出手套、钳子、剪刀、纱布,等待迎接一个新生命。

    很多人经常坐这趟列车,跟阿西阿呷成了老朋友。尽管常年在车上,她跟家人聚少离多,内心时常觉得“过不去”,但看到老乡们一年年为了生计,从深山里把自家的土豆、荞麦背到县城卖掉,然后换一点大米、面粉和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回去,她觉得充实而快乐,“感觉也为他们贡献了一点点力量”。

    让她时常担忧的是,如果有一天这趟列车不再运行,“老乡们该怎么生活”。

    20多分钟后,列车到达冕宁车站。曲木阿呷是最后一位上车的旅客,她皮肤黝黑,背着一个比自己还高一头的竹筐,里面装着大约80斤折耳根。她在冕宁买上折耳根后,回到家乡上普雄卖掉,算上折耗和人工,一次大概能赚二三十元。这样的生意她一个月跑四五趟。

    曲木阿呷的家里有两位老人、两个孩子,老公身体还有残疾,刚刚做了手术,全家靠她一个人支撑。除了沾满泥巴的双脚,这趟列车就是她维持生计的唯一出行工具。

    夜已深了,车窗外一片漆黑。5634次吃力地在山间爬坡,平均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停一站。从站台上望去,能在夜色中看到后面小站的灯光。旅客们陆续下车,开始另一段用脚行走的旅程。简陋的站台被三种光同时照耀着:月光、列车的灯光、村民手中手电射出的光。远处,是绵延无尽的黑漆漆的大山。

    这条穿越大凉山的铁路,是成昆线最曲折的一段。从地图上看,300多公里的路程有3个小于90度的转弯,由于在山路上穿行,还有很多地图上看不到的高度落差,最高点海拔超过3000米。地形的复杂带来温度的剧变:有时候,列车从温暖的阳光城攀枝花开行到海拔3000多米的大凉山区,就像从夏天开到了冬天。

    “我们每次跟车都要拿上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防寒服和毛衣。”列车长杨军说。说话的时候,他坐在车窗边,外面是阳光下的山谷,远处的山上一片灰黄。

    即使在除夕,这趟列车跟行驶在中国铁路线上的所有列车一样,都将照常运行。为了将每一位旅客送回家,车上的工作人员已经错过了许多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杨军回忆,工作20年来,在家过年的次数不超过6次。李明义的孩子出生时他还在车上,等到回家,孩子已经出生4天了。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岗位上的坚守,是为了有更多人可以来得及迎接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越织越密的今天,5634次还在成昆线上按照自己的速度开行。自上世纪90年以来,中国铁路的每一次大提速,都要进行铁路客车车辆的更新、升级,也都会淘汰和改造一批“绿皮车”。李明义介绍,目前成昆铁路复线正在建设中,这条新线建成通车之后,5634次列车也许会更加落寞。

    “但是我相信,只要老百姓需要,这趟列车就会一直开下去。”李明义说。

    21时31分,列车到达终点站普雄站。车厢再次变得空荡荡,工作人员也准备休息了,天亮之后,他们将与列车一同迎接新的旅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玄增星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9日 01 版)

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堪称典范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穿越大凉山的“和谐号”
民办学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中国青年报联手全国铁道团委
发起“小年夜”24小时春运直播
铁路人
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