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博士期间就拿下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王岳武:仰望星空做一场不会醒的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23日   11 版)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供图

    在近日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上,有一个人的名字分外引人瞩目——王岳武。

    这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作为其导师吴大方教授所带领团队中的一员,凭借《高超声速飞行器极端热环境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拿下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多少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而王岳武在学生时代便将其收入囊中。

    “获奖是学校很多人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只是比较幸运。”圆圆的眼镜,圆圆的脸,丝丝白发在年仅30岁的他头上显得有些扎眼。这是王岳武第一次接受采访,稍显拘谨,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

    2005年,19岁的王岳武还只是个“懵懂少年”,从河北正定中学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二时,看到杨利伟飞天的新闻心里很激动,那时感觉能飞上天简直太神奇了。”报志愿时就“稀里糊涂”地填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大学4年的熏陶和学习中,他那原本模糊的“空天梦”逐渐清晰坚定:“你会发现,航天事业已不知不觉地成了让你牵肠挂肚的事。这大概是北航人普遍的特征。”

    如今,当时“少年”已到而立之年,已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结构热强度实验室的“资深学生”。该实验室创立于1953年,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教授领导,现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大方教授掌舵。2009年,王岳武本科大四时,便进入该实验室的毕业设计环节,后被吴大方教授招收为硕士生、博士生,至今他已在这个实验室待了7年。

    清晨7点多起床,去食堂吃饭,进实验室学习……

    晚上近10点,结束一天的学习或工作,回宿舍。

    7年间,学习与工作繁忙,王岳武常常如此泡在实验室里。“我没什么其他爱好,研究飞行器及相关问题就是我最大的爱好和最大的乐趣。”即便有闲暇时间,他也更愿意待在实验室里。

    但做科学研究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王岳武所在的实验室几乎每年都要承担几十个型号项目,每个项目都与我国新型武器的研制相关。“研制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并且必须极为谨慎,动辄数万、数十万的高温或超高温破坏性试验,岂能出现闪失。” 因此,研究人员工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有时熬红了眼睛,有时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有时焦虑如热锅上蚂蚁,发现新现象时却别有一番欣喜……和这样一群人并肩奋战,王岳武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感。

    在这次获奖项目中的高温热模态方法研究中,王岳武担任了数值计算的工作并要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而验证过程并不顺利,当时王岳武心里很焦虑,“如果我验证不成功或有差错,团队的很多努力就无异于白费了。”如果验证成功,则意味着试验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其试验能力达到美国NASA的两倍以上,将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高温动态特性测试提供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不断学习,不断推翻重来,不断改进计算模型……经过反反复复的期盼、失败、焦虑,终于在2014年的一个冬夜,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了!“那时将近午夜12点,但我却感觉窗外一片光明,就像天亮了一般!”回想起那晚,王岳武表现出难得一见的激动。

    “我们的型号项目要保证100%成功,价格昂贵的破坏性试验绝不允许出现失败。”如今,这个实验室的技术不知帮助了我国多少导弹、运载火箭等高速飞行器顺利升空,但网上却鲜有这个团队的报道。“我们不在乎那些,踏踏实实地工作着,心中默默地骄傲着。”王岳武说。

    今年,已是他博士在读的第四年,即将毕业。“同龄人都已成家立业,而我还是个在读学生,有时候也着急。但每当走进实验室,心里就仿佛安静了下来,毕竟那里还有个奇妙的世界等着你去探索。”问及未来去向时,王岳武毫不犹豫地回答,“继续航空航天事业。”

    正如他在朋友圈中所写,“仰望星空,做一场不会醒的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23日 11 版)

那些被小卫星改变的少年
王岳武:仰望星空做一场不会醒的梦
傅国亮:我们不能把学生当高级工具培养
可避免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