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21.8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经济圈,都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换档加速的新引擎。
从地图上看,天津好似一匹飞马,背靠北京、毗邻河北,一脚又踏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让天津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在“落一子而全盘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曾这样描述天津的定位:既要甘当“马前卒”,又要发挥优势,敢于一马当先,争当先锋、勇当猛将。
刚刚结束的2017年天津“两会”中,很多细节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纵深推进。
天津市市长王东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坚定不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列入2017年目标任务的第一项课题。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仍需要面对一系列机制体制的创新,那么嗅觉最灵敏的资本,已经跑在了最前面。过去一年,北京企业来津投资到位1700亿元,河北企业来津投资到位294亿元,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到位400多亿元。而这些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王东峰说,今年要积极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建设,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协同园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
如何在产业领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大突破,成为“两会”上代表热议的话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三地协同,因此也影响着天津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我们正在修编天津城市的整体规划,将重构天津市的空间结构”,天津市人大代表、市规划局局长严定中在“两会”上对媒体说,天津原先环外五区都围绕市区发展,现在则应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吸纳周围的资源。比如静海区,可以吸纳河北省的沧州、衡水等资源,使天津市和周围的腹地缩小剪刀差。同时,武清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轴上,要利用好在天津北京之间的区位优势。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签订协议共建的科技园,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个样本。“这里有中关村和滨海新区政策叠加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天津市人大代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党组书记续光在“两会”上对记者表示,将继续鼓励在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等来津发展、跨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他谈到,今年科技园还将搭建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技、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聚集一批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并与北京共同在制度设计、产业招商、合作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全国四个率先启动人才基地建设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之一的天津未来科技城也正在借助京津两地产业优势,打造成为京津合作示范区。天津市人大代表、宁河区区长夏新说,今年将完成未来科技城总规划宁河组团局部调整,发挥独有“飞地”优势,吸引高端、高质、高新项目落户,加速三地产业转移。
天津滨海高新区则把目标定在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上。市人大代表、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倪祥玉表示,将继续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及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为重点,聚焦首都央企和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