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参与式”扶贫化解西部青年介入尴尬

拼力扶贫 不如用市场做好“顺水人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25日   07 版)

    14岁的王丽荣第一次吃“洋快餐”,只吃了一个汉堡,却悄悄地把鸡翅装在包里,一回家就把鸡翅塞到母亲手里。

    在孩子的印象里,她去过省城西宁的儿童医院,但野生动物园和科技馆是她第一次去。35岁的母亲汪统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稍大。“这孩子懂事,我们都没带她吃过这些东西。”汪统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年暑假,团青海省委组织村里的孩子去西宁一日游。

    穿过没边没沿的土黄色大山,走在东山村的小路上,偶尔有几条土狗跟在陌生人后面警惕地狂吠。这里离青海省会西宁30多公里,已经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地界,汪统芳一家就生活在这里的东山村。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西部一位年轻人说出扶贫时的困惑:“我们没钱、没资源,扶贫这个活儿该怎么干,拼尽全力会不会只是蜻蜓点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随团青海省委扶贫的过程中,感受了团组织倡导的“参与式”扶贫,即让年轻人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参与到扶贫中,同时还要激发起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己在摆脱贫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对口帮扶的东山村,2016年团青海省委组织村里的40多个孩子去西宁体验城市生活,资助了村里50个困难家庭的中学生,按照每人2000元的资助标准发放。

    创业青年:画唐卡扶贫,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唐卡在藏族同胞心中格外神圣,30岁出头的藏族年轻人完么才让,对唐卡的制作情有独钟。他的老家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从小生活在藏文化环境中,对唐卡的制作耳濡目染。

    他介绍,老画师在画唐卡时很有讲究,用矿石粉末调好颜料,用笔沾一下,有时还会再用舌头舔一下笔尖,以便更好地画出过渡色。长此以往,不少画师都患有胃病。用他的话来说“很多人是用生命在画唐卡”。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学习唐卡绘画的学院派、创业青年,这是完么才让身上的标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青海青年创业园见到他。“家里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我不想回老家,就想在西宁待着。”5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师,学会了产品运营。

    2012年,他打定主意辞职开公司。当时唐卡市场非常火爆,他看到了商机。找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注册公司,再从职业院校招收10位学习唐卡专业的学生,管吃管住,画唐卡,卖唐卡。

    “全部搞砸了。”他说,一个月能画出20多张唐卡,由于质量不过关,不仅产品卖不出去,而且客户也觉得他不靠谱,作为创业者的他,只好选择裁人。

    两年后,成都的一位企业家请他画唐卡,第一年收入不错,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开始亏损,把赚的钱都赔了进去。经过了一系列的波折,他告诉记者,“我有一种山穷水尽之后,想哭的感觉。”

    他找到了青海青年创业园负责人徐国超,申请入驻创业。收到可以入驻的信息后,在这家团青海省委运营的创业园中,他不再想搞大项目,而是准备踏踏实实开一个画室。他的汉族朋友乔兴邦告诉他,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唐卡的名义粗制滥造,不妨在他的画室中,装上摄像头让人们可以看到制作的全过程,他照做了。

    创业也不能单打独斗,但他这一回不再毛糙,招了一批学徒,学习过程中管吃管住,工资1500元,与之前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跟着同仁县老家的师父学习,手把手带着他们画唐卡,作品的质量因此有了保证。2016年年底,他已经有了30多个徒弟。

    “我也会跑市场,需要订一幅,我就让他们画一幅。”他说,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也要让徒弟踏踏实实学到手艺,“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吸纳他们过来,也是给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

    一些地方也在倡导画唐卡扶贫,但是他的创业经验告诉他,这种扶贫模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还是要拿作品的质量说话。他也明白,创业不能太着急,可以通过改善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来扶贫,还是要做出好的作品,在市场上才有话语权。在记者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北京一个客户给他打电话,他终于接到一笔大单子,需要订购30幅唐卡。

    医务青年:人人会藏语,做一个耐心的白衣“大侠”

    走进青海省藏医院门诊楼,一股浓烈的藏药气味扑鼻而来。记者见到医院的团委书记郝蓉,虽说是汉族姑娘,和她简单交谈一两分钟,就有两位藏族同胞询问在哪抓药,她都熟练地用藏语给他们指路。

    人人都会说藏语,就连藏医院中的汉族工作人员也不例外。郝蓉介绍这是团委组织的特色活动,只要有新员工入职,就会组织培训,老师就是藏族医生。利用午休时间,从音标开始教起由浅入深,已经坚持了10年。

    “我就学习5年了。”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会藏语,不仅是为了简单指路,而是需要派上大用场。

    郝蓉带着记者来到了外治诊疗中心,见到了科室主任旦正项秀,他说:“过了语言关只是第一步,他们经常组织团队去藏族和其他民族聚居区开展义诊活动。”

    一次,他们下乡送医,遇到了一个40多岁的土族患者,“我的胳膊抬不起来,不能戴头饰,头巾都围不上去。”旦正项秀判断这是网球肘和肩周炎的症状,他让尼玛才让医生当即为她针灸。

    “原来疼死了,现在不疼了。”土族的大姐一连说了数不清的谢谢,“大夫你辛苦了,我啥都没有,给你们吃早上蒸的馍馍。”

    1987年出生的外治科藏族医生南太加,是医院的团委委员,他有一个特长,不单是喜欢唱歌跳舞,而且能带着病人参与。他编了一套健康操,从早上8点开始,他和护士带着病人一起跳早操。

    有的病人没钱治病,但在这里并没有出现医患矛盾。马海龙是一名18岁的汉族重症肌无力患者,从小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从甘肃来到青海求医,家里非常贫困,这几年他第一次穿新衣服就是病号服。

    “我们科室就给他捐款,医院给他减免医疗费。”南太加说,孩子一家没钱吃饭,护士自己在家做好饭,为他们带饭。经过3个疗程,不到一个月的治疗时间,马海龙就能下地走路了。

    在治疗期间,一些病人十天半个月不能洗头。护士就打来温水,在病房帮助患者洗头。郝蓉介绍,虽然团委组织了志愿服务队,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就不需要过多进行管理,团队就能运转起来,其中藏族青年在团队中起到核心的作用。

    南太加带着一帮年轻人组织了文艺队,隔一段时间就去敬老院演出。“藏医院的‘曼巴’(藏语意思是医生)怎么不来?”距离省会西宁市114公里的贵德县,养老院的几个老人经常询问照料人员,问得多了,这些工作人员只好给南太加打电话询问演出时间。

    在团委书记郝蓉看来:“藏族的同事去了敬老院给老人洗脚,陪着表演节目觉得很自然,根本没有作秀的感觉,反而感染了汉族的同事参与公益活动。”

    她认为,说藏医院的医生医者仁心,一点也不为过,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是在不经意间表现出大爱之心。

    体制内青年:拼不了资源,扶贫用市场顺水推舟

    “大姐,最近都好着吧。”马春芳提着一袋面粉、一桶油和几大袋洗衣粉,跨进了东山村村民陶延秀家,一边打招呼寒暄,两人一边径直走到里屋。马春芳是团青海省委宣传部部长,陶延秀是她的结对户。

    年过五旬的陶延秀看到客人来,忍不住哭了,悄悄转身拿着门帘抹眼泪。半年前,丈夫在外打工的时候意外死亡,当时需要请律师,马春芳在西宁也张罗着帮她联系。最后,在她3个女婿的坚持下,得到了20万元的赔偿。

    “一个女婿半个儿子,你们也多关心你妈,有啥事解决不了的再找我。”马春芳对着一旁回家省亲的陶家小女儿和女婿说。事后,记者追问马春芳在索赔的事情上为什么没有一帮到底。她回答,可以帮着匹配资源,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他们家自己的力量。

    马春芳的同事、团省委学校部调研员赵雅莉驻村一年多,与常驻村里的村民已经很熟。与刚来村里相比,她走在村子里,狗已经不再追着叫唤了。作为团青海省委派的驻村干部,周一到周五,她就在村委会上班。

    “东山村没有集体经济,我们找到村里的致富能人,和对方谈妥条件建立合作社。贫困户没有钱,团省委又找了一家企业,投入了20万元作为贫困户入股的本钱。”她告诉记者,村里土豆比较多,打算建设一个粉条加工厂,这家企业不仅出钱,还要帮着管理,引入市场化的手段盘活村里的资源,让贫困户有活儿干。

    对于村里不少年轻人,她采用不同的帮扶手段。其中不少人在西宁打工,她看到了这一点,从当地就业部门争取资金,给村里的人办了一场培训班,教他们如何给城市里面的大楼擦玻璃,交代注意事项,还教他们如何组建团队。

    组织村里的妇女串珠,补贴家用,找到一些商会,推荐村里劳动力学习泥瓦工和钢筋工;还特地对接资源要到了30个驾驶培训的名额,这些举措让村里的壮劳力有一技之长。

    当然,团组织带着年轻人参与扶贫,并不局限在这个村子里。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在工作中马春芳骨子里面透着“豪爽”。她与90后创业青年李积鑫结识,就是因为对他说了一句话“有问题就找团组织”。

    大学毕业后,李积鑫在一家媒体工作,之后自己辞职做新媒体创业。两台旧电脑,两三个人,开始了创业生涯,做电商、运营新媒体、承接政府的微信公众号,有什么困惑,他主动告诉马春芳。他作为青海的优秀青年代表,被团组织派到内地参加活动。

    “我们也在间接做扶贫,比如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会优先招录青海农村的年轻人。”在他看来,扶贫的方式有很多种,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肯吃苦,能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也能提振一个农村家庭的信心。如今,李积鑫的公司里有四五十个年轻人,大部分来自农村。

    马春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团组织的钱不多,不能直接给贫困户提供资源,但不代表我们无所作为。吸纳本地的年轻人参与扶贫工作,没有模板,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高农户的就业能力,盘活资源帮助他们。”

    她认为,扶贫到了攻坚克难阶段,要从“输血式”向“参与式”扶贫转变,不仅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而且要让扶贫对象也参与进来,他们才是主体。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改善就业环境,尽量清除掉扶贫路上“绊脚石”。千万不能扶贫的时候一头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干预他们的生活,应该激发起对方的积极性。

    有人会有疑问,年轻人参与扶贫是不是“耍花腔”?在马春芳看来,年轻人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可能缺少资金,但是他们不缺少热情,不缺少点子,脑子活络至少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可以与创业项目、医疗下乡、企业招聘等结合起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25日 07 版)

拼力扶贫 不如用市场做好“顺水人情”
团员项目化服务覆盖辖区青少年
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举办
一支国旗护卫队何以成为校园精神坐标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