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待了半年,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有多难?
有很多差异是在国内做梦都想不到的。
比如我上周和朋友小李一块儿坐出租车,司机是个黑人阿姨。她问我们:“你们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我们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俩回答。
“不不不,你一定是没理解我的问题,我是说——”她放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信——啥——神?”
所以,难道她真的不能理解无神论?
想了一下,我机智地说:“如果非要说宗教的话,我们信的是‘儒教’。这个宗教包括人民对文化有很强的信念,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把一个人‘有学问’看得比‘有钱’或是‘掌握权力’更为可贵……”
“我不明白。儒教信什么神?”
“呃,孔……孔夫子?”
“哦!”对方恍然大悟,“孔夫子教你们爱,是吗?懂了懂了……”
我和小李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学校给留学生家属办的英语班也很有意思。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老师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教课的金老师是白人,嫁给了一个亚裔丈夫,带着亲儿子上街,常常会被问“你这是在柬埔寨收养的娃?”
互相谅解很重要。金老师教我们说:“如果讨论问题时,你觉得对方说出的观点很不可思议怎么办?直接说‘这听起来像疯了一样’吗?”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下,她表示:“也许更好的表达方式是——‘这听起来真有趣呢,为什么’。”
这次美国大选前,英语班讨论到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我说这家伙在中国有很多粉丝,来自西班牙、荷兰、以色列等地的同学像看鬼一样看着我,金老师说:“有趣儿!为什么?”
她顺带提起去年在大学举办的夏令营里教课,遇到过两个来自中国的高中生,他们给她说过一些“很有趣”的观点:一个说,特朗普很能干,就该选他,把穆斯林都赶走,美国就安全了;另一个说,特朗普简直是疯子,就该选他,把美国搞垮,中国就有机会占据全球第一的宝座了。
“中国人有很多人喜欢特朗普,是因为这样吗?”老师的目光望向班上的中国学生。
我和小李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讲不出来。
到这种环境下才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理解彼此,会说同一种语言还远远不够!
但这也正是我喜欢这些课的原因:大家看到了不同,也正努力沟通。待课程结束,走出教室,看到城市里那么多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居然平安无事地生活着,互相都能致以微笑,顿觉这是文明的一大奇迹。
这学期,金老师想给我们讲讲美国历史,于是在课上播放了一个视频:一个白人男子不停地问一个黑人女子“你是哪儿来的”?黑人女子一回答美国的地名,白人男子就说:“不是,你一定是没理解我的问题,我是说——你家里是哪儿?你原本是哪儿来的?”
视频播完,金老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个男人要追着问女生她从哪儿来?
几个月前我读过《纽约时报》整理的一份亚裔读者关于种族歧视的记忆,其中就有人提到这句话:“你到底来自哪里?”——“有时候种族歧视是很隐晦的,比如问一个人到底来自哪里,或是假惺惺地夸奖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这其中的隐含意思是亚裔美国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外国人,不是真正的美国人。”
这令人心酸:他们理当是享有同等权利的国民,却因为肤色被世世代代地区别对待着。
为什么偏偏是追着问一个黑人“你从哪儿来?” 因为偏见。这是我认为视频想表达的意思。
但在那个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家属填满的英语班,金老师面对的回答是:“因为那个男生很好奇呀!”
另一个刚从国内来的女生侃侃而谈:“我觉得这是因为男女有别,男人女人就是思维方式不同,男人比较有条理,女人就感性,有时候会不懂男人在聊什么……”
金老师想要写板书的手僵在了空中,努力平静地笑着说:“呃……真是有意思的答案呢……”
我忍不住扑哧笑了:去年美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这个环境下,简直无从说起,活像光天化日之下要描摹鬼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