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办丧事,比预期省了1万元。大操大办的风气真该改改了。”谈起不久前给父亲操办的丧事,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中汉村村民胡根阳深有感触。
为推进移风易俗,陕西省大荔县将婚丧嫁娶各项事宜列入标准化管理。随着综合治理大操大办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大荔当地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少了、将朴实节约纳入村规民约的村庄多了,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正走进千家万户。
制度先行,将规矩立起来
陕西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从古至今农业发达、吃穿不愁。这里每逢婚丧嫁娶,必定大摆酒宴,相互攀比的风气愈演愈烈。
为提升乡村文明,大荔县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调研,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婚丧喜庆事宜的操办流程提出详细的意见和倡议。
意见规定十分细致:比如“婚事新办”,在程序、车辆、场所、席面、鞭炮等方面均提出控制标准,取消挡车挡门、回门下轿要红包陋习;比如“丧事简办”,取消放烟火、商业演出、夜奠后设席摆宴等陈风陋俗,鼓励放哀乐、火葬;再如“祝寿、升学、满月、完灯”,提倡小办甚至不办。同时,鼓励农村组建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监督村民“过事”。
大荔县还印制倡议书、红白理事标准等宣传资料20余万份。通过网站、电视、短信、微信等平台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文明过事的理念。
移风易俗,干部带头是关键。当地专门出台了《关于重申和规范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本人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必须报告部门党委、纪委。办喜事,事前、事后双报告;办丧事,事后报告。公职人员不得以乔迁新居、升学谢师、小孩满月等名义,宴请亲戚以外的人员,也不得参加亲戚以外人员的喜庆事宜。
干部带头,把新风树起来
新规定出台不久,羌白镇布头村党支部书记孙石桥正赶着给儿子办婚礼。按规定,作为村两委主要干部,他得到镇上报备,可孙石桥想不通:“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自己又是村干部,怎么也得办得风光些!再说,又不花别人的钱。”
镇领导猜到了他的心思,连夜赶到他家做工作:“村干部更得当‘先锋’,你都不带头,群众怎么看。”一番长谈,孙石桥转过了这个弯。
婚礼当天,孙石桥只邀请了亲朋好友,有工作往来的一律未请,酒席、婚礼流程也降低标准。一场婚礼下来,花费从预计的20多万元降到5万元。婚礼虽然简单,但依然喜庆热闹。村里人看在眼里,许多原先想大操大办的村民也都打消了念头。
在羌白镇,《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报告》登记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镇村领导干部“过事”的具体情况:从承诺书、报告事宜,到宴请时间、宴请桌数、宴请标准等等,都有详细记录。
镇村干部如此,县级机关更是严格。2016年9月,大荔县工信局股长宋建军为儿子办婚礼,不仅填写了报告单、承诺书,还收到单位开出的“警示提醒通知书”。这样的严格制度,已在大荔县各级机关单位广泛实行,并延伸到村组干部“最后一公里”。
言必信,行必果,犯错必追责。近两年,大荔县已有3名农村党员因“大操大办”受到党委、纪委约谈;该县党政领导干部申报操办婚丧喜庆事宜73场次,无一例大操大办现象。
群众参与,让日子美起来
在许庄镇中汉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林给记者展示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通告牌。牌子上明确标示,谁家要“过事”,每桌饭、每盒烟、每瓶酒不能超过多少钱,等等。
正是王林开创执行了红白理事会制度。为什么要搞理事会?王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荔农村过“白事”讲究夜奠,仅仅这一项的设席、摆烟酒、请戏,样样都要有花费,有人家光请戏就花了3万元。
“这些陈风陋习,劳民又伤财。”在许庄镇政府支持下,2014年8月,中汉村红白理事会挂牌。遇有谁家逢事宴请,理事会就让小组长将通告牌挂在谁家门口,目的就是告诉事主的亲朋好友,“不是事主吝啬抠门儿,而是乡规村约难违”。
这样一来,大家渐渐都按照约定的饭菜、烟酒标准执行。那些爱出风头、想大操大办的村民打消了念头,也让一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办得起事,减轻了负担。
两年多来,中汉村的红白理事会已操持60余次婚丧嫁娶事宜,为村民省下费用60余万元。截至目前,大荔县95%的村已成立红白理事会。在该县,干部群众红白喜事每年节约的费用则达亿元以上。
本报西安1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