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青联组织更多关注各类青年群体的代表,避免成为“精英俱乐部”。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时曾经深刻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海共青团作为全团改革试点之一,紧紧围绕市委和团中央的要求,始终秉持“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出硬招、求实效,努力让青年通过改革真正受益。
青年的获得感从何而来
推进群团改革,必须找准青年需求、聚焦青年“痛点”,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党政所盼、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要“找到”青年。青年的分布如今已从“单位”向“社会”转移,希望通过“社会路径”联系团组织的青年数量正在日益增长,共青团必须更多地通过基层、社区和属地联系青年。
其次,是要“找准”青年。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青年的需求已从满足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逐渐向满足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益、社交等领域转型升级。共青团在努力协助党和政府满足青年生存需要的同时,必须敏锐地捕捉到青年在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方面的巨大需求,在服务青年特别是普通青年上增加有效供给。
第三,是要贴近青年。近年来,不少青年日渐成为“键盘族”“拇指族”“低头族”,传统的思想引领、舆论宣传渠道对青年而言距离“变远”,许多青年希望听到“网上共青团”的青春正能量声音,也希望共青团能够通过网络听见自己的“青年之声”,共青团在互联网空间和新媒体阵地必须发出声音,有所作为。
距离“让青年有获得感”还有多远
对照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发现,改革前的上海共青团的工作力量配备不均衡,“头大、腰细、腿如柴”,基层团组织人手少、资源少、事务多。我们的组织建设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大量体制外青年在新兴领域中工作生活,共青团却缺少联系他们的组织载体、渠道。我们自上而下、层级化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影响了青年主体作用的发挥。共青团进军网络还面临着本领恐慌、话语隔膜、技术薄弱等一系列挑战,网上共青团工作和青年生活方式网络化的现状还不相适应。我们的干部作风距离“三严三实”的要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部分团干部群众观念不强,不够融入普通青少年、不够接地气,摆不准作为群团干部的位置。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削弱了青年的“获得感”。
唯有改革才能“让青年有获得感”
面对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以及青年的殷殷期待,上海共青团聚焦瓶颈问题,采取创新举措,全面推进改革:
努力让基层组织更加“强”起来。改革就是要通过构建“扁平化、纵横交织”的组织格局,实现上海市委提出的“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目标。围绕“扁平化”,我们对团上海市委总共14个部门的格局进行调整,最终形成“9+1+X”的部门设置架构。一方面,精简团市委机关25%的部门,更加突出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以“X”的形式设立重点工作项目组,比如设立“创新创业”“爱心暑托班”“网上共青团”等项目组。同时,团上海市委机关还精简了30%的行政编制,下沉到青年工作任务较重的区县、大口、重点园区的团组织,夯实基层团的工作。
围绕“纵横交织”的组织格局,我们配齐“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力量,把工作手臂延伸到基层去,做到青年“家门口”;把好团员入口关,加强学联、少先队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基层“青年中心”建设,将“海漂”“创客”等新兴群体纳入工作视野,把党的关怀和声音“包邮直送”给青年。我们还努力让青联组织更多关注各类青年群体的代表,避免成为“精英俱乐部”。
努力让工作队伍更加“活”起来。我们团的市、区两级班子将实行专职、挂职、兼职并行,在配备专职书记、副书记的基础上,配备一定比例的各行各业热爱共青团工作又有干劲儿的优秀青年人才来担任兼职、挂职副书记。挂职成员不需对应干部级别,兼职成员可以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纳入行政编制。我们按照“2+1”的形式夯实机关干部队伍,补充了挂职干部和专业背景广泛的志愿者。我们还探索“遴选制”,解决干部来源单一、“三门”干部比重较大等问题。
让“基层导向”和“青年为本”更加“实”起来。围绕“自上而下、重心下沉”,我们团的领导机关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机关专职团干部担任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基层团组织的团建联络员,到基层联系服务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围绕“自下而上、有序参与”,要让更多青年“遇见”共青团,我们明确团市委常委会委员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30%,全委会委员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50%,团代表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不少于80%;此外,还发起成立了由各领域青年自主报名参与的“青年汇智团”,真正把青年意见作为上海共青团谋划工作、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让共青团组织形象更加“潮”起来。在共青团工作互联网化方面,我们把“网上共青团”作为首要方式,大力打造“青春上海ACT+”活动服务平台,推动“青春上海”等团属媒体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与“青年中心”“梦创空间”“青年创业学院”等实体“门店”共同打造O2O互动的工作新模式;加强“上海青年之声”建设,整合12355热线、网站等渠道,做实共青团网上服务维权工作。我们还依托新技术改进诸如团籍管理、团费收缴等基础团务工作流程,探索推行“电子团员证”,让互联网给共青团团务工作带来更多方便。
围绕“社会化、专业化”,我们推动团组织与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自组织形成“伙伴式互动、引导式成长”的关系,使工作触角更加广泛深入。围绕“项目化、产品化”,做深做实以青年为主体、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的“运行闭环”,把服务真正做到青年的心坎里。
上海共青团改革的成效,终究要以青年是否有“获得感”来衡量和评价。党的要求、青年期待,就是我们改革的动力、方向。只要共青团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只要广大团干部坚持对党绝对忠诚、锐意开拓创新、满怀热忱之心、勇于担当重任,青年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改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团上海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