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2月5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自2004年起的有关三农问题的第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今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对文件进行了解读。
唐仁健介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
唐仁健说,此次农业结构调整和过去相比大体上有3点不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用“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3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唐仁健说。
韩俊介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
韩俊介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在2017年不会变。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韩俊介绍,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从实施情况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极效应正在逐步展现。不仅通过取消临时收储政策激活了市场,还通过价格随行入市降低了国内玉米价格、搞活了产业链。
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五六月份,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每吨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
韩俊介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同时,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
据介绍,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6年,我国农村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