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中,91人获得“大师”荣誉称号。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代为管理。
无独有偶,2016年年底,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官方网站公布了280名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公示名单。
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自1979年开始,由原轻工业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曾先后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
据了解,该评选已经开展了6届,一共评出了444人,第一届33人,第二届63人,第三届64人,第四届45人。值得一提的是,前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总和205人,还不如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一次评出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数量多。
“这些机构争抢‘陶瓷大师’评选权,到底是出于真心推动中国陶瓷艺术事业发展,还是利益驱动?”全国政协委员、乐天陶社社长郑祎说。
2015年,在全国两会上,郑祎《关于取消中国陶瓷艺术领域“大师”评审制度》的提案,阐明了目前中国陶瓷艺术领域“大师”评审制度的乱象。同年7月,国家公务员局答复称将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调查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
郑祎在提案中标明了12项国内大师名称和与其对应的发证或主办单位、始发年。这12项大师名称内容多有雷同,发证单位各不相同,包括“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手工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等。
除了始发于1979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余11项大师名称的颁发均始于2003年之后。其中,“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和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从开评以来仅评选了一届。
目前,陶艺大师按照类别区分有“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按级别区分有省级大师和国家级大师。1988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时,宜兴产生第一位大师顾景舟,由原轻工业部颁发荣誉证书。
公开资料显示,宜兴的陶艺队伍共产生过约21位国家级大师,而宜兴地区从事紫砂及相关产业的人不下20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职称或荣誉称号等级上升,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逐渐成为风气。大师的称号赋予这些陶瓷从业者职业肯定和荣耀,但真正令一些人对大师的称号趋之若鹜的仍然是经济利益。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准,一般人很难判断一件陶瓷的价值。因此,大师称号成为外行人简单迅速衡量一件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好参照。
当地一位文化人士介绍,有了“头衔”,作品就能卖出好价钱,一部分从业人员精力不是放在专业上,而是如何“搞关系”获得职称或荣誉称号。
在宜兴紫砂界,除了人社部门等通过严格考试等程序颁发的正规技术职称、荣誉称号,还存在不少各类行业协会颁发的“职称”或“荣誉称号”。
有观点认为,有的评选活动算是一次考试或者比赛,通过实际操作评出奖项可以,但依此授予“大师”荣誉称号未免草率。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其反映的不过是那一段时间内创作者的状态,假如某人获得‘大师’荣誉称号之后,不再用心创作了,他还是‘大师’吗?一次评选之后,选上的人终身都享受此荣誉称号合理吗?”宜兴艺术鉴藏家马乐平说。
郑祎说,如果本来一名手工艺人的陶瓷值2000元,评为“大师”后,价格可能会在后面多加两个零。同时,现在“大师”在艺术投资市场的消费者不少是政府官员,有的人“把买‘大师’的作品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在宜兴的一些紫砂店里,墙上悬挂着创作者与一些领导干部的合影。能被组织肯定、被官方收藏,或者被当作国礼,这都是大师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与荣誉,这不仅是为创作者简历增色,更重要的是为作品打开一条通往官场的大道。
郑祎表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行业或民间协会都需要自收自支、自谋生存。不少行业或民间协会开始瞄上“大师”的生意,想方设法谋求形形色色的“国字号”大师称号的生产权、批发权。
郑祎认为,政府部门应退出大师评选,不再主办类似活动。“政府应只对传统手工艺人及艺术工作者实施必要的保护与扶持”。
宜兴艺术鉴藏家马乐平认为,目前有的“大师”评选活动无法反映出“大师”们技艺之外的人品与学养等素质,而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德艺双馨的。
宜兴陶艺工作者石晓良说,紫砂界一代宗师顾景舟因其超凡的技艺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被人们尊称为大师,这才是名副其实的。
宜兴一位要求匿名的基层陶艺工作者说,如今对于“大师”荣誉称号的评选活动相对来说泛滥了,“大师”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了。宜兴当地还有“大师”因为赌博输得差不多“倾家荡产”,这样的“大师”与人们心中的大师差远了。
马乐平认为,很多“大师”尽管作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但在人们心中这些人与真正的大师相去甚远。真正的大师不是哪一家或几家机构就能够评选出来的,大师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是大师最终应该交由时间来检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姚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