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以往双创大赛上天马行空的挥洒创意,这一次,创客们必须面对的是一场“命题考试”,每一道题,都恰恰是一线企业在产业升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天津开发区泰达双创示范区举办的这次双创大赛上,企业被少有地放在核心的位置:由企业抛出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创客们则用“最强大脑”来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次重要的革新”,大赛承办方、泰达科技集团总经理马杰说,都在谈双创要与产业结合,可真正能做到的却凤毛麟角,“让创客和实现创意的资源真正牵手,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以“智能识别”技术见长的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考题”上花了挺多笔墨介绍自己的“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识别系统”。这是一种在业内领先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这项技术,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你能轻松快速地找到你要找的人。
那么考题来了,这么高大上的识别技术,怎么来用好?
考题一出,竟然一下子收到19个创客团队的“请战书”,这令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申有些出乎意料。这也是大赛的有趣之处,创客和企业能不能牵手需要长时间磨合,最终的答卷是由企业和创客共同完成的。
初筛之后进入初赛环节的,还有好几个优秀的创客团队,背景五花八门,有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也有不少大学生团队。
在考量创意与技术的匹配度、与现有资源的整合度、商业模式成熟度等综合因素之后,一个专注于智能医疗领域的牧瞳星科技公司被留到了最后。他们很有创意地把自己擅长的眼科医疗技术与智能识别技术完美结合,把眨眼识别应用到了视野剂的开发中,用来筛查青光眼和青少年假性近视。
“大健康领域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涉猎,也是一个待开发的细分领域。”李申说,此前研究院主要致力于把识别技术用于公共场所的安检等领域,与医疗领域“跨界牵手”,这是一次非常有创意的合作。比赛还没结束,双方已经开始合作研发相关硬件产品,各自出资及配备软硬件工程师做出成品,推广到医疗机构中去。
更多的惊喜,来自创客们在多次“头脑风暴”中碰撞出的火花。一些大学生团队设想把智能识别技术用于学生人群集中的自习室、食堂、球场等公共区域,通过手机App,可以查询这些地区的人员密集程度,实现错峰使用。“这也给我们很多启发,积累了很多可应用的方向。”李申说,虽然大学生团队的创业策划书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们大开的“脑洞”,也让企业收获了很多灵感。
也有些大学生团队有想法,缺人才,企业也会积极帮他们物色软硬件人才。
天津工业大学大一男生王鹏权及其4人团队,展示了他为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的水下跟拍机器人。
利用声呐技术,让水下机器人自动跟随潜水员完成周围指定拍摄,这是王鹏权团队交上的答卷。
这本就是“深之蓝”正在布局研发的新领域。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如今全世界范围内,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很广,但还没有一项水下设备能跟着潜水员来拍摄,“已有一些国际厂商开始布局,而我们把正在研发的这个项目作为考题,也希望大家帮我们贡献一些思路和建议”。
该负责人坦言,企业挺喜欢跟创业团队接触,“我们做水下行业好多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容易找到答案。现在流行跨界,有机会解决传统的问题”。
初赛就是在公司进行的,4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大家集中就几个问题进行深度讨论,“有些团队虽然说了一些所谓比较外行的建议和想法,但其实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警醒”。他把这个过程比喻成挖洞,“我们一直在这边挖,而他们却从那边入手,最终是相遇的过程,这给予我们很大益处”。
从最初的头脑风暴,到复赛时的改进意见,王鹏权说,这和自己以前参加的任何一场创新大赛都不一样,“以前就是为了比赛得奖,现在会去认真思考企业需求、市场前景以及成本和利润等问题”。
最终,他给了王鹏权团队的答卷一个很高的分数。“事实上这个方案,与我们正在研发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但我希望给他们肯定,因为这几个年轻人从初赛到现在有巨大的进步”。
对深之蓝而言,比一个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他们非常年轻,很有激情,不排除将来以各种方式与他们进行深度合作”。
发现人才,比一份完美答卷显得更为重要。“完全指望通过一次比赛,让创客团队就能完成企业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其实很困难。”马杰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场比赛,通过企业与创客一次次深度地交流与切磋,一方面让参赛的大学生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让真正的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优秀的人才、好的团队,都是企业在招聘会上难以发现的”。
“这是一个开始。”马杰说,通过大赛作为载体,要进一步把创客、高校、企业乃至产业的需求更好地链接在一起,他把这个称之为生态圈,大赛不是一个点,也不会结束,而将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投资和双创的氛围好了,经济才能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