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2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别让他们消失在凌晨四点钟的城市

杨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15日   09 版)

    总有人带着一点憧憬,好奇“凌晨四点钟城市的样子”,至少从一个维度来看,它是残酷的。

    2017年头40天里,成都就有6名环卫工被撞,其中1人死亡;1月16日,广东惠州一名环卫工在立交桥上作业时被撞落;1月11日,昆明一名环卫工同样在立交桥上被撞身亡。

    如果再往前追溯,环卫工被撞身亡的事故就会变成一串长长的数据:2017年1月1日,哈尔滨2名;2016年12月26日,郑州1名;12月17日,山东济宁1名;12月15日,长春2名……

    这些事故多发生在凌晨的快车道或立交桥上。很多时候,让环卫工丢掉性命的导火索只是人们从车窗随手扔出的一个烟头、一张废纸。

    凌晨4点到6点间,这两个小时被称为环卫工作的“大扫期”,工作量大。而这段时间也是环卫工的“黑色两小时”——汽车驾驶员往往反应迟钝,加之光线昏暗,车速过快,容易发生意外。

    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环卫工”是一个既显眼又不起眼的群体。

    他们穿着最显眼的外套,但任凭外界如何喧嚣,也很少主动发声,似乎总在被动接受。被动接受着年节时的慰问“关爱”,也被动接受着不为人知的伤害。

    少扔一份垃圾,开车时多一分注意,固然能减轻环卫工的工作负担,降低危险系数,但仅凭公众的自觉意识,很难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来保障环卫工的生命安全。

    无论人们的公共意识提高到何种程度,都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变量,每一瞬间的细小变化都可能造成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道留给城市管理者的考题。管理者们可以自豪地说,他们主导造就了世界上奇迹般的城市建设史。摩天大楼平地而起,道路越来越宽,轿车也越来越豪华。城市里的环卫工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装备却没跟上城市的更新速度,依旧使用“老四件”:扫帚、撮斗、铁锹、手推车。

    据媒体调查,郑州不少环卫工人装备的都是“批发价每件3元”的反光背心,“洗两水基本就没啥效果了”。而与环卫工有着相似工作环境的交警,“身上的反光服价格最少要一百三四十元”。除了更好的反光服,很多交警肩膀上也会佩戴反光夹。

    改变环卫工的现实处境,还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垃圾处理体系。美国和英国先后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卫业,将垃圾处理承包给私营业主,把安全保障变成一项竞争条件。日本大阪全城只有200名环卫工。完善的垃圾分类,机械化道路清扫,都能极大降低环卫工的工作量,保障他们的安全。而与大阪城规模相当的厦门,2014年时全市共12000名环卫工,同时缺口30%。

    技术的更新与垃圾处理体系的改变或许尚需时间,但作为环卫工人身安全最后一道屏障的立法,应该可以早一点提上议程。在我国,校车有优先通行权,清扫车、洒水车也有优先通行权。环卫工也应该拥有“优先路权”和道路安全作业权利,这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内涵。

    按照现行的《道路安全法》《道路安全法实施细则》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如果进入了快车道,环卫工即使被撞也很难免责或者减轻责任。一些驾驶员就算看到熟悉的橙色环卫装,仍然毫不减速,呼啸而过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让每个人都充满安全感,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本该是一座城市的应有之义。现实中,不管是从环卫工的从业环境,还是从政策制定来看,环卫工一直都在被区别对待。或许,城市管理者提供的安全感不供给他们,他们毕竟只是过客,很多甚至都没有享受城市福利的资格。

    如何以人为本,如何在权利面前像尊重精英一样去尊重一个环卫工人,考量的是一个城市良心和现代化程度。

    在作出改变之前,这些每天在城市醒来前就开始繁忙工作的环卫工,有些时候已经被城市在睡梦中遗忘了。

杨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15日 09 版)

别让他们消失在凌晨四点钟的城市
被户口牵引的年轻人
新闻眼
赛道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