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7年网络媒体“走转改”启动仪式暨“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春节前后,中央网信办组织全国60余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的100余名记者、编辑,分别奔赴福建宁德和北京昌平区等地,进行5~10天的蹲点采访。
2000多公里的行程中,他们倾听、记录、传递着大时代下平凡人的点滴温暖与无私奉献。同时,各省(区、市)网信办按照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组织网络媒体聚焦感人事迹,围绕春运、送温暖、文明乡风、春节等热点话题,记录平凡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事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人民网编辑刘云感叹,“当真正与当地人民群众进行深入交谈接触时,会忘记疲劳。”央视网记者孔华也在手记中写道:“这次采访,让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听到了动人的故事,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触摸基层故事 传递“中国温度”
中国搜索记者陈仁水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走过福州火车站的“海峡情·王威服务台”。“如果不是这次网络媒体走基层活动安排了这个采访点,我或许会永远错过这一个温暖的故事。”陈仁水表示。
今年是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范王威经历的第29年春运,全国青年文明号、海西窗口“第一岗”的王威服务台集指引服务、问讯受理、急救治疗于一体,“有困难,找王威”已经成为旅客心里的“活招牌”。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一件事。”中国网记者金慧慧在手记中写道,“福建行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多人和事,坚守和奉献是他们的共同点。”而王威脖子上留下的术后伤疤则给中国台湾网记者齐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威觉得,相比于长命百岁,“能一直为人民服务下去”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力公益,也快乐自己。是他们,给了这片土地温暖、力量和信念。”央广网记者巩盼东表示。
聚焦旧貌新颜 记录“中国速度”
当面对福建省福安市溪邳村口那艘破旧的渔船时,人民网编辑刘云儿时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他与该村的村民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
过去,渔民们常年生活在海上,弯腰屈膝劳作,生活穷苦,生命安全也缺乏保障。上世纪60年代以来,村党总支、村委带领全村开辟土地,并组织渔民分3批上岸定居。2013年,溪邳村建造了新居住区和6个船民安置点,新建房屋635幢,人均住房面积约25平方米。
“忆昔日居住连家船满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备感党恩。”老书记刘向禄挥舞着手臂,一曲号子随口而来。
家园换新颜的同时,科技也在一步步造福着社会。
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内,80后女博士王曌已经度过了6个春节。6年前,毕业后的她加入创业大军,将光学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眼科领域,设计出多款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性能眼科产品。新华网记者聂晨静觉得,正是她骨子里那股不安现状的闯劲和韧劲,让无数人得以重见光明。
就这样,从田间地头到社区内外,从企业园区到边防海哨,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网媒记者编辑们聚焦着旧貌新颜,记录下一幕幕激动人心的“中国速度”。
创新传播样态 全媒体接力“走转改”
参加本次“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编辑大多是80后、90后,不少同行还是首次承担起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的任务,但他们仍坚持用情、用心、用功践行着“走转改”。在图文稿件、VR全景图片、GIF动图、短视频等全媒体传播矩阵助力下,一篇篇高度、深度、温度并存的报道,在网络上掀起“中国温度”的暖流。
截至2月15日,活动开设专题专栏203个,原创作品7418篇;全网发布各类新闻信息5.09万条(篇),新浪微博开设的#温暖中国#和#中国温度#两个微话题阅读量超过18亿次。
习惯了和摄像一对一搭档的央视新闻记者魏明在采访手记中直言:“拍得了图、剪得了视频、写得了段子,这样才算是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否则效率就慢了人家一截。”;由于准备充分,新华网记者李海韵第一天采访结束后,不到4个小时就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春运守望者——铁路人的不懈坚守》;而从纸媒转战网站的光明网记者邱晓琴等人每到一个采访点,就娴熟地搭起VR拍摄设备,制作出一篇篇形象的VR全景报道,搭配插入了GIF动图的稿件,在专题区予以呈现……
采访结束,许多记者仍旧恋恋不舍。中国网记者金慧慧回北京后总是惦记着未写的选题,“虽然一路任务重、压力大,但也正是快节奏的行程让我迅速成长,竟然有点儿上瘾。”这次活动也更加深了新浪网编辑刘慧对“走转改”三个字的理解:“从办公室到田间山区,不是‘走秀’也不是‘走过场’,用心才会有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