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杭州人反映,“有人在杭州地铁上脱裤子啊,太不文明了!”原来是有一群年轻人,搞了一个“地铁无裤日”。对于这个还没怎么听说过的“不穿裤子搭地铁日”,很多地铁上的大伯大妈一脸蒙,不知道这群年轻人在干嘛。
任何时代,年轻人都是新潮、时髦的追逐者和积极体验者,而且,任何人又都拦不了、挡不住。大伯大妈对“地铁无裤日”的年轻人一脸蒙,恰恰是他们只看到年轻人在疯,看不到自己已经老。另类的“代沟”反应,在两代人之间形成了显明的对照。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甚至也成为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一个分水岭。
在同一条不知深浅的大河里,形形色色的大鱼、小鱼或虾王、虾米,会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尽情地畅游或自由地歇息;在渔民收罗的同一张网里,各种鱼或虾一旦被网上来露了面,就都一丝不挂,尽收眼底。大社会如同一条河,大社会也如同一张网。各个年龄层次、文化阶层和职业特点的人,好像不同的鱼或虾,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学习,互为伙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喇叭裤曾流行一时。看到年轻人穿着裤脚长而肥的喇叭裤,老年人十分费解,甚至指责年轻人浪费布料,把拖在地上的喇叭裤调侃成“大扫帚”。各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发型上的变化,也让老年人郁闷,还可能成为家庭口水战的起因。男青年留长发,被称为“不男不女”。之后,男青年的发型先后流行过光头、彩色发型及马尾辫、武士头、锅盖头等足球明星的发型。年轻人跟风、时髦从来没有落伍过。
年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但年轻是他们跟风、时髦的理由和资本。不再年轻的人,不妨想想曾经年轻、轻狂、时髦过的昨天。只有这样,对年轻人的举动才不会有叹息,才不会一脸蒙。
回到“地铁无裤日”话题上。大冬天的,不穿裤子搭地铁,确实与被冬衣包裹着的大多数人不搭界。但只要无害社会、不违法规、无损公序良俗,他们自由来去,且由他们吧!对年轻人的行为,老年人有不解或抵触并非不正常,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还是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质疑、吐槽和抱怨,以不激化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为重吧。
年轻人进入地铁脱裤、离开地铁穿裤,只是表现自己,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不穿裤子搭地铁的年轻人,尚存有一块“小内内”的底线,还没有到有伤风化、令国人尴尬的境地。时移世易,“地铁无裤日”会成为故事,不会如有人担忧的那样“扰乱公共秩序”。即使他们感冒了,观赏的市民群众不“感冒”,天塌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