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来自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国内领先信息服务商中科曙光与台湾地区的存储巨头乔鼎资讯“联姻”了,签约地点设在北京,新公司在天津,而公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承接地在河北省。
签约现场还来了一位重要的“证婚人”——来自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官员。他现场“表态”,新公司可以享受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天津高新区还将成立专门服务小组,设立绿色通道,为该项目启动和运营保驾护航”。
中科曙光公司高级副总裁聂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依据京津冀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公司有着清晰的布局。这既是顺应国家政策号召,也是市场“适配”的结果。
事实上,3年来,类似这样的产业布局,每天都在悄然发生,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版图正在重构。2015年至2016年,天津共签约引进北京项目3198个,协议投资额6993亿元。而2014年至2016年间,天津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26.7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一条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产业链条有机衔接、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全新产业发展链条正在三地间形成。
日前,记者探访了中科曙光落户所在地天津滨海高新区。这里是国家首批高科技产业园区,也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其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在为北京分担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成为天津推动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双城记”到“三城记”
不少人听说中科曙光,是因为这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面向“云计算”环境设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而这个拥有中国自主产权的超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诞生并不简单。
曙光“星云”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是由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共同完成,再由曙光天津产业基地制造生产出来。
“北京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大脑’,而天津是公司产业化最早的支持者。”聂华介绍说,公司研发创新中心设立在北京市中关村软件园,那里科研配套完善,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保证高性能计算机、海量存储系统等高精尖设备的研发测试需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天津被赋予“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中科曙光是曙光公司的天津产业基地,“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在发展生产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聂华说,选择落户天津,主要看重的就是天津的区位、仓储及交通物流等优势,特别是天津市长期以来对相关产业的支持政策。
中科曙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恰恰是天津滨海高新区“聚焦窄化”发展布局的两大重要产业之一。为了集中有效资源,该区把目标定在“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大项目,聚集千军万马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区内已经汇聚了超过1万家高新技术及相关行业企业。
依托天津的优势,曙光公司能够可持续改进产品工业化水平,向用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质量产品,也是在这里,曙光超级计算机实现了高性能集群领域国产机对进口产品的超越,“实现了京津研发优势与产业化优势的完美结合,既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促进了两市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国家政策需求,河北省邯郸市成为继京津之后,曙光公司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承接地,也为河北产业结构升级贡献力量。目前,曙光公司承接了邯郸市现有及未来的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业务。
沿着这样一条“天然有生命力”的链条,如今中科院在天津建立各类研发平台18个,院市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10余项,累计投资超过53亿元,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又向河北输出技术合同近千项。
对企业而言,既能享受首都最集中的科技创新资源,又能利用天津的研发智造力量和河北的优惠政策,形成了“1+1+1大于3”的创新合力。
转移更是转型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3年的努力,北京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多家,调整疏解新发地、动批等商品交易市场350家。
有人担心,从北京转移和疏解出来的,会不会是一些“没人要”的产业和落后产能呢?
但实际上,这绝非简单的企业搬迁和生产力平移,转移是为了转型与升级。
2016年从北京通州搬迁到天津滨海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禧天龙公司,就在转移的同时华丽“转身”。
禧天龙公司投资4个亿,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注塑机、自动化机器人及自动化立体库等一系列智能制造设备,瞄准的是成为国内塑料家居用品行业智能制造的标杆示范企业。
“在天津的新总部和全新的智能制造中心,正是我们从传统制造业转型智能制造的战略部署。”禧天龙公司董事长潘世兵说,在调研选址的过程中,公司非常看重强大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和充裕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两方面,最终选定了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未来科技城。这里连续多年承接北京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创新资源,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四通八达的交通和区内扁平化的高效服务,吸引了不少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落户。
“我们是真正绿色无污染产业。”潘世兵认为,现在人们对生产塑料制品企业有误解——低廉的人工、被污染的环境。事实上,他们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公司内部楼宇厂房也实现了低碳循环,比如生产环节产生的热水可以直接用于给办公楼供暖。
在禧天龙的工厂里甚至见不到几个工人,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一个塑料收纳箱的过程用不到1分钟。以公司从奥地利引进的恩格尔注塑机为例,每天可生产塑料收纳箱超过6000个,平均每24秒钟就能生产出一只新箱子。
潘世兵算了一笔账,公司入驻天津未来科技城后,物流和人工成本下降,管理效率提升,整体效率提高了20%~30%。
天津合纵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银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组数字:从北京搬到天津,仅8个月就实现了超5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今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目前单月发货量接近800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
这是一家集配电设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企业。2015年,公司投资5亿元,在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建设生产基地,作为上市集团公司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标准化生产用房和研发测试基地开发生产智能化水平高、环保节能型输配电设备。
天津的港口优势给合纵科技带来了新的机会。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公司从2016年起,启动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计划。截至目前,合纵科技已有价值1000万元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和非洲。今年,公司将力争实现对外贸易额超亿元。
张银昆表示,天津合纵电力是合纵科技未来3~5年完成50亿营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合纵科技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也将为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以及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同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京津冀这片土地上演。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共识下,京津“双城记”,正在逐步演绎成“三城记”“多城记”,构建辐射全国的经济带和环首都经济圈,形成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