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在京发布

“智慧法院”破解执行难

实习生 姚晓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亦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8日   06 版)

    2016年“智慧法院”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并在各级法院的实践中取得成效:全国3520个法院、9277个人民法庭和海事派出法庭全部接入法院专网,部分法院率先实现案件卷宗随案电子化并上传办案系统,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法院”已具雏形。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在去年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阐释“智慧法院”,即以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法院高度智能化的运行与管理。

    “智慧法院”的建设,加快了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依法公开、智能化数据化办案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法院高度重视以信息化助力解决“执行难”问题——依托信息化建立覆盖全面、功能强大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开发并在全国适用统一的执行流程节点管理系统,依靠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不断完善执行联动机制。

    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1(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对于打击“老赖”,各级人民法院通过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曝光和其他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合惩戒,对失信者形成高压态势,逼迫其履行义务,从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法院已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42万条。

    此外,“智慧法院”建设中的司法大数据应用广泛。最高法的数据管理平台现已经实现全国法院全覆盖、案件数据全覆盖以及统计信息全覆盖。加上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庭审语音识别转录系统、庭审自动巡检系统和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等系统的研发实施,“智慧法院”的建设在未来还将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攻克执行难

    在以往执行时,“人难找、物难查”的问题经常存在。财产信息分散、被执行人“失踪”、被执行人财产转移等问题,颇让法院执行人员伤神。

    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的建立则让法院执行驶入“高速路”。该系统通过与相关部门建立强大的查控网络,能够以最大范围、最快速度“查物找人”,甚至实现网上冻结、扣划,提高了执行效率。

    据了解,深圳“鹰眼控制网”已在20家商业银行实现了对存款余额的“查冻扣”功能,使得法官在查询到被执行人银行存款后可以第一时间启动划款,将从查询到控制的时间间隔降至最短。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则通过法院执行信息系统和公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联网途径,运用“大数据”查找被执行人。

    打击“老赖”同样是重中之重。据了解,最高法自2013年7月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来,不断加强与公安、铁路、民航、银行、工商、腾讯、芝麻信用、支付宝等合作,在出行、投资、置业、消费、网络等各领域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截至去年年底,最高法已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42万例,限制575万人次购买机票、206万人次购买火车票。

    在北京,失信被执行人(企业)信息与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共享,后者截至去年年底已公开了5797条不良司法信息;江西法院则建成“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除了具备公开曝光功能,还具备“在线举报监督”功能,既能对外接受群众对“老赖”高消费行为和财产线索的举报,又能对内接受群众对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执行、怠于执行案件的监督。

    原来由于执行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各地法院执行权的行使效果参差不齐。如今,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则将执行权关入了“数据铁笼”。

    蓝皮书指出,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为执行权运行确立了严苛标准,每一个执行案件从立案到案款分配发还等37个程序都需要在系统内进行,完成标准化动作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司法透明度全面提升

    蓝皮书指出,当前借助法院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中国法院的司法透明度得到全方位提升,实现了审务信息的网上公开、裁判文书的社会共享、流程信息的主动推送、法庭审理的远程可视以及执行信息的阳光透明。

    具体而言,蓝皮书指出,审务信息实现了从上墙公示到上网公开,裁判文书实现了从送达当事人到社会共享,流程信息实现了从无处查询到主动推送,法庭审理实现了从现场公开到远程可观,执行信息实现了从局部曝光到全程透明。

    据了解,通过互联网进行司法公开最早是从裁判文书上网开始的,而裁判文书由仅向当事人公开到向社会公开则是从地方开始突破的。

    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年开始尝试向社会公开裁判文书,到2013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开通,直至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以公众使用为导向对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改版,裁判文书公开工作实现了全国法院全覆盖、案件类型全覆盖和办案法官全覆盖。

    蓝皮书称,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裁判文书超过2550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47.2亿人次。

    相较于裁判文书公开,审判则是法院的核心工作。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明确公民对公开的庭审活动可以旁听。然而,受法庭容纳人数的限制和实地交通等因素影响,实际进入法庭旁听的人数有限,也影响了庭审公开的效果。

    为了消除这些限制,数字法庭的普及使得网上庭审直播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庭审直播呈现常态化趋势。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早在2014年推出了“全日制”庭审网络直播项目,基本实现“天天有直播,件件有直播”的常态化庭审公开。

    201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中国庭审公开网”,全面覆盖四级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顺势而为,建立了庭审公开云平台,借助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与最高法庭审公开平台、手机电视平台无缝对接,带给观众更加直观、真实的现场感受。

    蓝皮书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各级法院已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9.6万件,点击量达到11.07亿人次。

    “智慧法院”初具雏形

    蓝皮书指出,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法院”已在全国法院生根发芽,促进了人民法院工作向服务便捷化、审判智能化、执行高效率、管理科学化、公开常态化、决策精准化发展,为2017年年底总体建成“智慧法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国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法院正式上线使用,有30个省份法院覆盖率达95%以上,案件承办法院覆盖率超过98%。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已汇集全国法院9600余万案件数据,支持全国各级法院审判态势实时分析,并自动生成136张司法统计报表,使各级法院彻底告别人工统计时代。

    法律文书的自动生成、全程留痕也是在推进司法审判“智能化”方面的探索。地方法院早有创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法庭使用“庭审语音智能转写系统”,实现庭审语音转文字,减轻书记员压力,提升庭审笔录准确性。经统计,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该系统语音转化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完整度达100%。

    上海在借信息化服务律师工作方面也同样成效显著。自建成律师服务平台,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本地1581家律师事务所已全部使用该平台,外省市已有309家律师事务所在使用,平台访问量204万次,日均2345次。其中案件查询21.3249万次,网上立案5.0065万件。

    流程公开工作是法院关注的重点,同样,对于当事人而言,案件审理进行到什么阶段、承办法官采取了哪些措施是他们最关心的。

    如今,借助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提供的案件查询功能,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可随时登录查询、下载有关案件流程信息。同时,除了接受当事人查询,法院还会用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推送案件流程信息。

    蓝皮书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各级法院共公开审判流程信息26.2亿项,推送短信3476.9万条,极大方便了当事人参与诉讼。

    蓝皮书指出,目前最高人民法院集中管理平台已成功向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转型升级。截至去年年底,该平台已面向全国3520个法院,共计生成478584张报表、超过1000万统计数字、1亿个案件信息项,并自动建立了法院、报表、案件的三级关联印证机制。

实习生 姚晓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亦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2月28日 06 版)

法官怎样得到“特殊保护”
大数据揭开假冒国际名品大案
“智慧法院”破解执行难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