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114产学研平台”)和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的合资公司——连云港南达梧笛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东海县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共建连云港市首家县级114产学研平台,东海县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若干研究院及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体,通过114产学研平台向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征集最佳解决方案,围绕东海县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服务于硅材料重大项目的组织、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集聚、技术转移等。
由114产学研平台负责的中小企业创新驱动中心列入了上海市奉贤区2017重点工作内容,该中心将重点服务于美丽健康产业集聚的东方美谷建设,充分利用114产学研平台的全国科技资源优势,引进专家和科技成果,为东方美谷乃至全区中小企业创建的一个高水平、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
-------------------------------------------------
互联网+专业技术经纪人,快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上海市优秀技术经纪人、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副会长,同时是114产学研平台创始人的史志东表示:“我们的平台只有一个环,一头是企业,一头是专家,中间还有专业技术经纪人。”在手机里点开名为“114产学研社区”的手机端系统,既有“企业技术难题”这样的需求贴,也有“××大学科研团队深入企业”这样的行业信息。114产学研平台已经吸引了两万多名专家入库,很多学校愿意加入其中,就是看中平台上的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经纪人认真服务的态度。“企业需求多,描述清晰,有含金量”是吸引专家的主要原因。
每天,微信订阅号“114产学研”,以及“114产学研社区”里都会发布企业难题和“难题列表”,在“114产学研社区”,每天都有科研人员刷屏,看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就上去“抢单”,通常一个项目会吸引两三个专家来抢,高效、透明的对接,保证了双方的最大利益。
兆邦是一家生产输配电用品的企业,在一个输配电防雷项目上遇到了技术难题。企业在“114产学研”平台上发布了科研需求,很快就得到了响应,最终通过平台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兆邦防雷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兆邦分中心”,同时还作为主编单位,与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了“电力架空线路防雷装置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
114产学研平台有42名员工,其中30人是持证的技术经纪人,计划今年扩充至50人。为了培养技术经纪人,平台结合实际工作开发出了一套技术经纪人实战培训的课程。2016年,公司被上海市科委批准建立“上海市技术经纪人实训基地”,“技术经纪人必须要专业,掌握技术、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供高效的服务。”
114产学研平台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实战培训班,致力于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实训课程被科技部人才中心采纳使用,培训了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及各地科技局、科技园区、科技服务机构共245人。
市场化模式+八轴势差理论
史志东表示:“政府做这个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比较困难,传统模式的产学研平台,普遍存在着政府、学校之间对接信息不流畅、周期长等问题,量怎么也做不大,整个行业起不来。”史志东长期从事企业创新服务工作,感到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市场潜力很大。如何突破政府局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广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114产学研平台致力的方向,“互联网+科技服务”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寻找合作专家,为有落地需求的专家寻找企业。
在市场化的运营过程中,114产学研平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产学研合作的八轴势差理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在仪器设备、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管理、知识积累、技术转化能力8个轴向存在‘势差’,一般而言,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学校在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知识积累方面优于企业。”史志东解释说,八个轴向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分别打分,形成8个差值,8个差值组合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最优方式,涵盖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模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联合攻关模式、人才交流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组建实体模式、产业技术联盟模式。
让专家随时随地开展产学研合作
114产学研平台不仅作信息枢纽,更是对接衔接点,走好“最后一公里”。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114产学研平台研发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产品,这是全国首款专注于产学研的手机应用软件,解决了现有的产学研服务中,缺乏几位专家合作服务一家企业的问题,实现了几家企业争抢同一科技成果的“交易平台”。平台完全开放,企业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注册专家在线接单,对接成功后,互相评分,就像淘宝一样,打造科技界的阿里巴巴。企业发布各自的难题,高校专家则用手机“抢单”,拿出各自方案参加竞标,最终企业解决了难题,高校也获得了科研经费,大家皆大欢喜。这一平台的出现,为政府部门补上了专项服务细化的短板。
史志东表示,让高校专家随时随地能搞产学研,扫一眼微信、进一下社区,看到对口的技术需求即可与114产学研平台直接微信联系,第二天就可以组织专家与企业见面,对接速度加快。
联手高校、科研机构,服务国家战略
114产学研平台总部在上海,近些年在南通、天津、连云港、昆山、杭州等多地建立了地方分平台,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研究院所合作成立子公司,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科技部火炬中心邀请参与举办“全国创新挑战赛”和“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与昆山市科技局共同承接科技部人才中心在昆山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运营工作。
114产学研平台也将利用自身资源加入全国科技扶贫“百千万”公益活动。“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即在贫困地区建设“一百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为科技扶贫搭建平台载体。建立“一千个”科技精准帮扶结对,加快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与贫困地区对接。实现“一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技能,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内科技创新的一块短板,114产学研平台作为市场化机构,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