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年前带着自己种的水果玉米来全国两会,到如今口袋里揣满父老乡亲的期盼,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强的行李越来越轻,思考却越来越多——两会已成为这位35岁的“农民博士”越来越深刻认识这个国家的窗口。
2013年是马瑞强返乡创业的第3个年头。在此之前,他吃了很多苦,撸起袖子下地干活,磨破嘴皮子劝乡亲们加入他的水果玉米合作社,还给乡亲们争取各种农业开发和科技补贴。他迫切希望更多人知道水果玉米,让跟着他干的乡亲钱包鼓起来。
这几年,在人民大会堂听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财政预算报告,马瑞强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只从自己角度看问题,现在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
在深入了解农村和创业青年的难处后,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关于调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方式的建议,从到期贴息改为同期贴息。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同样贷两年期10万元,到期贴息是两年必须先还利息两万元,将缴纳利息的单据交给相关部门,最后才能返回利息;而同期贴息是由财政直接贴补,创业者拿到手的是实打实的10万元。建议提出后不久,当地政府修改了贴息方式。以马瑞强所在的地级市为例,每年发放贷款3亿元,许多创业者因这项政策的改变而受益。
建议被采纳了,但马瑞强思考得更多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底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或议案更有意义、更有质量。“不是你随便提个建议就会有回复,也不能只抛出问题没有解决途径。”马瑞强说,自己也是从一个“新手”代表逐渐成长起来的,“必须不断地学习,越来越成熟。”
从博士返乡创业明星到农民代言人,马瑞强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庞大。一些不相识的种植户和养殖户也会加他微信,有的是请教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有的希望这位全国人大代表“能向上面反映自己遇到的麻烦”。“有人认为我是博士,啥都懂,其实我也不是万能的。”马瑞强憨厚一笑,他也遇到过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就跑回母校中国农业大学请教教授和专家。
2015年,马瑞强创办了农技问诊平台——云种养。这是一个帮农民把专家直接“请”到田间地头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农民遇到技术难题,通过智能手机拍下图片上传,全国顶尖的专家就能帮忙答疑解惑甚至直接开出“药方”。马瑞强的理想目标是,用互联网给农业插上翅膀。
去年,他提出过“加大对互联网+农业的支持力度”的建议,今年他将目光聚焦在农村电商上,“要让电商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村。”
经过深入调研后,他认为,农村电商发展现在的主要瓶颈是人才和物流。“农村电商要求从业者必须了解农业,或是生在农村,又同时了解互联网。”马瑞强说,这样的人才在农村太缺乏了,农村也没有培养这些人才的环境和土壤。农村电商不是简单的卖东西,而是要了解生产、运输、物流、销售等全过程。“能不能通过政府专项培训提升村民的素质和能力?”马瑞强建议。
与此同时,物流也是发展农村电商的一大障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西部地区面积大、配送成本高。“企业不可能赔钱配送,市场不灵的时候,需要政府想办法。”马瑞强认为,农村电商发展起来,也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一件多赢的事。
临来北京前,一个养殖户给马瑞强发消息,希望他建议修改现在的养殖补贴发放方式,“可否把由项目补贴改为按头数发放补贴”。马瑞强了解到,现在很多项目是以立项来获得政府补贴的,“有些养羊场建起来了,但实际没有羊,真正的养羊户却拿不到补贴。”马瑞强认为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会提个建议,不能政府给你钱了,你又不养,这样国家的钱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几年来,不少大学生慕名找到马瑞强,表示愿意跟着他干。“来了一些,也陆续走了不少,能坚持下来的凤毛麟角。”马瑞强说,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农村情结,“干农业很苦,赚钱很难,但我就是喜欢”。遇到想创业的青年,马瑞强总是用同一句话鼓励他们:“想干就干,年轻不怕失败。”
今年,马瑞强正利用自己微生物专业知识研究如何改良盐碱地,“这是造福一方的事情”。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