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3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7年还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我不后悔

尹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17日   08 版)

    《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刊登了华中师范大学彭飞同学《找工作了,就让我先做个理想主义的人吧》一文后,又连续发表了《支持彭飞同学找工作时“理想化”一点》《找工作还是现实一点好》和《找工作其实是要嫁给一个合适的岗位》3篇回应稿件。读了这4篇文章后,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些肤浅的看法。

    我们所处的社会虽然有万千岗位,但要觅得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平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碰到一个感觉不错的平台后,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去体验,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用武之地,会不会心情舒畅。显然,没有亲身经历,不可能对这个平台作出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毕业后,一旦确定了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就要尽快去寻找机会,只要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全身心地投入。若是慢了半拍,就失去了一次人生体验的机会,给自己留下不应有的遗憾。

    我是一名自主择业的转业军人,7年前,我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的我,在部队一直从事报道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新闻从业和机关工作经验。跟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相比,我有慢就业的条件——每月都有一笔并不低的退役金,而且还有医保,即使啥也不做,也无衣食之忧。但我觉得,自己正当壮年,还是应该趁早融入社会,只要有合适的岗位,不管是什么单位,都行。

    2011年年初,在杭州开公司的一位高中同学想让我给他做助理,主要负责起草文件和文化宣传工作。我觉得,这个岗位难度不大,又能体验民营企业的情况,还有老同学这个“靠山”,我就答应了。这是一家从事智能安防产品销售的小微公司,由于当时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尽管老同学带领团队想了不少办法,公司的盈利状况还是难有大的起色。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可能在文化宣传方面有什么投入,我的许多设想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这样一来,我虽然是总经理助理,却没有多少事可做,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感,反倒像是一个吃闲饭的,成了公司的累赘。一年半后,我为了减轻老同学的负担,就跟他“拜拜”了。

    2015年11月,某省工商联需要请一个有新闻写作特长的人帮忙,主要负责两项工作:一个是每月给本单位主办的内刊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人物通讯,另一个是每周给一份报纸写一篇新闻稿。一位好友听说后,当即推荐了我,面试后,双方都比较满意。我当时想,这是我离开部队以来碰到的最好的一个平台,好就好在工作轻松,还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民营经济大省的具体情况。等到上岗以后,我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好处。比如,领导和蔼,同事友善,管理温和,尤其是单位饭堂很有“可吃性”,中午花5元,每天不重样的五菜一汤可以随便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意识到了一种无奈。我没有采访对象的选择权,不能单独外出采访,只能跟着调研组顺带采访,因而次数和时间都很有限,大部分稿件只好根据有限的第二手材料完成,而且,许多素材既没什么新闻价值,又只能按照材料的要求撰写。说实话,我尽管酷爱写作,但写这种材料味道很浓的新闻稿件,我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虽然发表了不少,但没有丝毫的快感。去年12月,我离开了这个当初让我怦然心动的地方。

    经过7年的努力,我虽然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心仪的岗位,但我不但没有半点懊恼,而且还特别感恩这7年的经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就业的道理:只要是感觉不错的岗位,就值得去尝试,即使真不合适,也可及时退出。这种尝试不管时间多长,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试想,如果我在晃荡了7年后才想着找点事做,还能像现在这样从容和淡定吗?

尹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3月17日 08 版

找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试错活动
误打误撞“从医”7年
我的表姐是兽医
我买菜,我骄傲
7年还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我不后悔
90后瓷器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