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与逃避长大
3月14日,2017年考研成绩的“国家线”公布了,一时间,人们的朋友圈里被这条信息刷了屏,各种订阅号纷纷弹出新推送。“考研热”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有调查指出,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
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据笔者观察,现在不少大学生有“就业恐惧症”。
与走入社会比起来,校园生活自然是轻松得多,不用考虑人情世故,不用承担太大压力,通过考研,用一年的辛苦换来两三年的轻松,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划算的。笔者见过有大学生甚至想要考博,原因也仅仅是工作太累,不想这么快就面对社会。
此外,逐渐降温的“出国热”和“回国潮”让不少大学生发现,出国并不是“镀金”的唯一方式。对于已经确定在国内工作的学生来说,与其花几十万、上百万元到外国生活两年,不如就在国内考研,虽然自己辛苦一点,但是可以省钱,还能有更多的实习、学习和积累人脉的机会。
其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我国研究生文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是,读研是否能得到想象中的收获,还得要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少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在经历了“考研”后,一直处于“后考研”的放松状态。
事实上,与其荒废几年,不如提前就业让自己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毕竟两三年的放松过后你会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是本科毕业就进入了你的单位,但是人家或许已经读了一个在职研究生,或许已经成为单位骨干,而你和他的差距就在这几年中拉开了。
“校园欺凌”难在界定
去年北京中关村二小所谓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就此进行了回应。他表示,首先要区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校园欺凌”似乎是一个近年来才在社会上出现的说法。事实上,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通过公益短片等方式呼吁大家远离、拒绝校园欺凌。
笔者认为,之所以到现在众多国家还在呼吁,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尚未根除,一方面是“校园欺凌”本身难以界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学生因为一次正常的打闹而精神崩溃时,这算不算“校园欺凌”?如果仅以后果进行定论,是不是对于另一个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校园欺凌”的“取证”也十分困难,我们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完全监控。当然,有一些措施是可以尽快实现的,比如说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法制副校长”或者相关安全人员,在校园管理上对“校园欺凌”进行防范。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家长也应该理性看待学生之间的打闹,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一方面应当教育孩子不在打闹时伤害别人;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成长中的挫折是必然的,在精神上和生理上都要坚强,这一点,很多家长自己都不够坚强。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