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曾经以《人类简史》火遍了全球,这回他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也发行了,他对未来人类的前景进行了并不算美好的推演。人工智能让人类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技术革命带来新的权力分配,大数据和算法统治全球…… 从小歌里就教育我们“明天会更好”,可是,当我们越来越依赖科技发展的时候,还敢这么笃定未来会变成世间大同的人类“乌托邦”而不是它的反面吗?
《大都会》(德国 1927)
这部默片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在9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让人啧啧称奇。
未来大都会(实际上设定的也不过是2026年而已)的社会分为两个阶层:以弗莱德森为首的资本家住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里,他如同上帝一般建立了庞大的机器,并由此维持着整个城市的运转;而靠劳动维生的工人团体群居在黑暗的地下城,如行尸走肉般日夜负责维护机器。
弗莱德森的儿子弗雷德对工人之女玛丽娅一见钟情,来到了地下城,被悲惨景象惊呆的弗雷德决定追随玛丽娅;与此同时,弗莱德森的老对头罗特旺建造出一个以玛丽娅面目示人的机器人,试图煽动地下城的暴动来彻底摧毁这个城市……
虽然略显残酷,但是电影似乎在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和人情的泯灭休戚相关。此片的影响连绵不绝,直到今天任何一部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幻片都很难完全抖掉它的影子。讽刺的是,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人们恐怕还很难完全领悟它的高瞻远瞩,认为它形式大于内容,制片公司因此蒙受巨额亏损。2001年,电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攻壳机动队》(日本 1995)
这部动画片可以说得上是《黑客帝国》的灵感之源。
2029年,世界已经高度信息化。全球被庞大信息网络连为一体,人类的组织器官均可被人造化。生化人、仿生人、人类共存。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与网络连接的端口,身体变成了一个容纳精神的容器。从电影的英语片名Ghost in the Shell (《驱壳里的鬼魂》)便可见一斑。 这样的背景下,犯罪手段也变得日趋复杂。于是,攻壳机动队应运而生,以应对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犯罪。主人公素子便是一个已经全身“机械肉体”的警察,在案件的调查中逐步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最后她的身体也被瓦解。
有趣的是,片子里的未来世界弥漫着浓浓的怀旧风,依然是古旧的街道、满目的黄色雨伞、水中的驳船……然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世界在这种几乎毫无变化的表面之下从本质上变了个底朝天。这种浓浓的东方哲思已经被好莱坞改编成了充斥各种古怪机械的真人电影,下个月也即将在国内上映。
其实,我宁愿它还是动画片。毕竟,那样的话总感觉它离我们的现实远一些。
《蠢蛋进化论》(美国 2006)
这部无厘头电影的开头,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研究者对同年龄组的两个家庭做了跟踪调查:一对是智商为130的天才组合,夫妻和睦,但是一直没有生孩子,正当两人准备做试管婴儿之时,男主人却意外死亡;另一个家庭,都是智商80的平庸夫妻,天天吵架,不过却人丁兴旺,三代同堂。
基于这个理论,故事的主人公图书管理员鲍尔斯登场了。他虽然各方面都资质平平,意外被冷冻了500年之后却一不小心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彼时的世界充斥着各种低级趣味的娱乐节目、满城的垃圾和懒惰的政客,才智过人的鲍尔斯竟然被推选为美国总统候选人,面对沙尘暴和粮食短缺的世界性难题,他提出了灌溉的解决方案——虽然这在当时的世界被大家认为匪夷所思,但各种威胁随之而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他终于带领智商堪忧的国家一点点过上正常的生活。
笑过之后,觉得有种尴尬的苦涩。几乎所有关于未来的电影里,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但是,在衣食住行都被互联网包办,不巧又碰上了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我们恐怕也该考虑人类进化另一个方向的可能性。
《西部世界》 (美国 2016~)
去年的美剧《西部世界》可以算是火爆之极。
未来世界有一座以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题的巨型高科技成人乐园。这里的机器人任凭游客杀戮与蹂躏,并会在死去之后被清除记忆,重新笑脸喜迎八方宾客。可是,这座巨大的机械乐园后台监控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纰漏,在一次次的死去重生之后,机器人也逐渐零星积攒了惨痛的记忆,并培养出自我的意识,吹响了反抗人类主人的号角。
绝妙的结尾是,当机器人起义军最终杀向控制室时,他们发现自己的觉醒竟然也是乐园创造者程序设计的一部分——他想借此证明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这么看来,表面的悲观之余,编剧还是很乐观人类依然可以预料一切的嘛。
只是,当人工智能的技高一筹已经成为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我们人类真的有此信心吗?一旦人类不是世界主宰的时候,希望我们不会和西部世界的机器人一样陷入循环往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