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版经典童话《美女与野兽》持续热映,我周围有女儿的朋友纷纷走进电影院,和孩子重温经典童话,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我看到的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故事中,女主人公贝儿和男主人公野兽王子都是母亲早逝的孩子。贝儿跟随爸爸生活在一个小村庄,周围的人不学无术,但贝儿爸爸用自己的温情和呵护,将女儿培养成一个热爱读书、气质脱俗,有梦想又有主见的姑娘。而在王宫里养尊处优的王子却在冷酷的父亲影响下,变得冷漠,缺乏同情心。在一个风雪肆虐的晚上,王子拒绝了假扮老婆婆的女巫的庇护请求,而遭到诅咒,变成了外表丑陋凶恶的野兽。破解这个诅咒的办法只有“爱”——他要学会真正爱上一个人并赢得对方的爱。
孩子幼年是建立依恋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的主要养育者是“足够好”的:温暖而柔情,能够积极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孩子就会跟养育者之间建立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在心理层面,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值得依赖和信任的,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关爱的。与孩子有着天然连接的妈妈是成为“足够好的养育者”的最佳人选,倘若因为种种意外造成妈妈的角色缺失,其他养育者只要能够具备上述“足够好”的特质和条件,孩子也能获得积极的力量,从而健康成长。
贝儿的父亲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贝儿也很幸运地成长为一个心理上能够“安全依恋”的孩子;而野兽王子的父王在作为养育者方面显然是失职的,王子缺乏爱,才成长为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野兽王子表现出的就是“焦虑——回避型依恋”的特征——得不到健康积极的关爱,就“假装”不在乎别人的关爱,与人疏离,对人冷漠。
第三种依恋类型叫“焦虑——矛盾型依恋”,其典型代表就是专横跋扈、自私自负的加斯顿。村里的姑娘都钟情于他,只有贝儿对他不屑一顾,这种不屑刺激了内在的“焦虑——矛盾型依恋”,他强烈渴望征服并赢得贝儿,而在得不到的时候不惜毁灭她的幸福。
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但是,“足够好的养育者”无论何时都属于稀缺资源,我们既没有退回去重新选择爹娘的机会,也没有将娃儿重新养一遍的可能,因此这样的理论往往让我们感到绝望。但好消息是,以前做的不好,现在开始醒悟也还来得及,只要掌握一些方法还是可以华丽逆袭的,其中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就是“亲子阅读”。
《美女与野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书的魔力,生长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贝儿正是通过屈指可数的几本书籍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有了在更广阔的天地翱翔的美好追求,就像她跟村里的图书管理员说:“您的藏书,让周围的世界都变大了。”而野兽王子呢,尽管外表看起来狰狞,对人冷漠,但他的灵魂经过了书籍的滋养,已经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因此,在贝儿跑出城堡遭遇狼群时,他能不顾安危挺身相救;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却甘愿冒着永远当野兽的风险放贝儿出去救她的父亲;当他扼住加斯顿的脖子可以松手把他扔下高塔时,生出恻隐之心,放过这个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当贝儿无意间跟野兽王子聊起莎士比亚时,两个爱书的人谈论着书中的故事情节或语句,遇见知己的惊喜和感动是用语言所难以表述的。那一刻,模样俊俏也好,丑陋也罢,都敌不过灵魂散发的书香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
经典名著及一切优秀的书籍带给人们的精神滋养不可估量,胜过父母、老师的说教。著名的童书阅读推广人萝卜探长曾经说过:“你想告诉孩子的道理,书里面都有,而且比你说得更好。所以,让孩子尽情地去读书吧。”
也许,我们不能像野兽王子的父亲那样给孩子一存量丰厚的图书馆,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贝儿的父亲一样,鼓励孩子去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讨论书中的故事。当我们可以成为跟孩子一起读书的伙伴,一些令人欣喜的改变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爱是最好的答案,好书则是承载这份答案的最好媒介。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用实际行动去告诉孩子: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