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海外飞鸿

“走失”的传统文化

关旖初(日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7日   11 版)

    美女大学生“秀”茶艺尽显优雅。 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这次回国,我费尽心思找到了一身最为传统、最为合身的旗袍。搭配着同样颜色的布鞋,总算有了一种安心的感觉。

    赢了。

    去年,我第一次遇到了一位可以影响我心境的舞台剧演员。偶然为一个人而心动,偶然得知见面会的消息,偶然顺利得到入场券……无数的偶然牵引出的,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场握手会。

    我知道,在万千少女之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言情戏码肯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想要穿着自己最喜欢、最有特色的衣服,去见自己最喜欢的人。

    回国之前,我特意挑了几种款式的服装——穿上后存在感飙升的lo装,运动休闲的帽衫和代表传统文化的旗袍。存下它们的照片后询问日本的朋友——哪件最令人印象深刻?结果不出所料,旗袍全票胜出。

    说来惭愧,我在留学之前从没想过自己在成年之后还会穿上传统旗袍,配上布鞋走出家门,走在异国的大街小巷。最后一次穿未经改良的旗袍和布鞋上街是在小学,那时候我对旗袍布鞋有种莫名的喜爱,却总被同学嘲笑说“你是从古墓里走出来的吗”。

    那之后,我为了不那么显眼,再也没穿着上街了。可时隔多年,这回,我却要为了显眼,为了在别人脑海之中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我的形象,再把旗袍重新找回。

    我因为喜欢动漫,所以了解了很多日本的事情。那里的社会,那里的文化,那里的语言……上语言学校的时候,我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算是闯过了语言关。在学校附近开餐馆,总是帮助中国留学生的一对日本夫妇也总是赞许地说,我说话的音调基本没什么问题。

    那时候我还很得意,因为我觉得,出国留学就是要了解外国,融入外国。

    上了大学后,我加入了诗吟社。诗吟,主要就是吟咏谱上曲的汉诗,以及和歌。加入这个社团的人都很友善,有一位学长对我说过,诗吟社里的人都喜欢中国,因为他们主要吟咏的就是汉诗。这位学长已经毕业了,最后一次见面时,他正在准备为期一个月的内蒙古自助游。我加入了这个社团后,感觉十分充实。因为很多人都对中华文化抱有兴趣。一开始,我依仗着至今为止过节时的记忆,依靠着课本里描绘过的传统文化,结合着网上和手机上的图片讲给他们听,但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语言越来越无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却从没留心观察过那些近在咫尺的传统文化。

    无数次,当我说出中文的时候,一旁的日本姑娘一脸崇拜地望着我。

    “你的中文可真厉害!”

    我刚开始有些吃惊:“我本来就是中国人啊,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

    但是后来,我会听到好友们赞叹地跟我说:“你不说中文,我简直都要忘了你是中国人了!”

    说不高兴是假的,因为毕竟,这是当地人对我的一种认同。但认同归认同,时间久了,我又开始烦恼起来,自责起来。

    仔细想想,有好几次,日本同学问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情,我有很多都因不曾深入了解而回答得模棱两可,最后只能尴尬地说“我也不确定”,然后去上网百度。因为喜欢中国而学习中文的外国人,竟然掌握了比我还丰富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这又何尝不是讽刺呢?

    对于当地人来说,我与当地人没什么两样。如果这样一直当一个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人,那他们对我,也不会产生什么兴趣。

    我开始穿改良过的旗袍,重新阅读四大名著,从国内带去《诗经》和《黄帝内经》。

    日本学姐看到我脚上的布鞋,不停赞叹说真可爱,并小心翼翼地问我“我也能和你穿同样的鞋吗?”不久,学姐便购买了一双布鞋,不论去哪儿都穿着。

    同样是中国留学生的朋友看到我,笑着说:“还是传统文化好,不然总是没有那种归属感。”

    我渐渐明白了,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标签,传承、传播这些文化,就是国人的一次呐喊,是象征着“我在这里,我是中国人”的信号。这些文化,应该说是我们的核心,是“自我”。

    随着世界的发展,接受外来文化,亲近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可以说是必然的改变。但是,太过热衷于外来文化的人,往往会有些忽视传统文化。几经波折,才又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亲切感”。

    我这次在北京挑选布鞋的时候,听到本地人不屑地说,这些东西都是游客买的。听到这句话,我撇了撇嘴,不以为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最为积极接触当地传统文化,穿着传统服饰的人已经不是当地人。而是外地,甚至外国的那些游客。可是游客买的东西,不代表当地人就不能买。否则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当地人又该怎么办?

    传统文化伴随我们至今,我们在不断谋求发展,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却首先放开了紧抓着传统文化的手,反试图抓住外来文化。我们一味地向高、向前看,却没能回头看看。其实传统文化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无论我们如何忽视它,嫌恶它,它都不曾离去,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作出选择——回头再次抓紧它,用它和它所沉淀的精华震惊世界,或是视而不见,让它随风消散。

    我们的传统文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又如一名天真无邪的孩童。我们撒手,它就会走失在世界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会被其他为它着迷的人收留去。但到了那时,我们又会像是失去了长者的指引,像是不知不觉中远离祖国的船只,回首望去,早已沉浮于汪洋大海之中,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关旖初(日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3月27日 11 版

初中生自杀个案警醒:生命该如何“教育”
“走失”的传统文化
肖珣:创业路上的“爱迪生”
汪品先院士:科学创造需要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