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9日   05 版)

    裴锦泽

    谷乐

    赵云龙

    白玛德吉

    杜磊

    蒋光明

    肖玉玲

    张文梅

    孟祥波

    袁小婷

    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连续举办10届。活动旨在通过对具有自强精神的大学生的寻访、奖励和宣传,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榜样,引导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成长为能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有为青年。新东方10年共出资5000万元,设立“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励基金·新东方自强基金”,帮助这些优秀大学生完成学业。

    10年来,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和10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脱颖而出,近万名大学生获得新东方自强奖学金和“新东方西部特困大学生专项助学金”。

-------------------------------------------------

    裴锦泽:做一颗青年返乡的铺路石

    和立志投身于大城市的年轻人不同,裴锦泽选择了一条带着泥土的路——公益助农。

    他是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研究生,来自于山区的农户家庭。“我能为父母做点什么?能为农民们做点什么?”面对不幸的父母、贫苦的农家生活,经过一番思考,裴锦泽毅然踏上了返乡服务的艰苦之路,一干就是6年。

    大一时,他便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三农”爱心社。为了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务农收益低等问题,他和朋友共同成立了“福州市正当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策划了土鸡、红柚、雪柑等滞销农产品的营销方案,帮助农户售出土鸡1000多只,卖掉农产品10多万元。

    然而,农产品滞销并不是靠一家公司就能解决的问题,在供货困难、经营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裴锦泽的公司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裴锦泽开始更加冷静地思考自身价值和应该做的事情。2015年暑假,他发起了“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带领5支大学生队伍奔赴5个地市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模式,受到广泛好评。

    当年9月,他回到学校攻读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又迅速投入到返乡服务的工作中,组建“三农爱心行”团队,开展支教活动、农村电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常态化的公益助农品牌活动。2016年春节,他带队开展的“寻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专项行动”帮助寒潮受灾企业众筹建设资金30余万元,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公益助农的道路上,裴锦泽逐渐意识到,只有年轻人回去了,乡村才有希望。为此,他受邀在清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等各大院校分享自己的经历,不遗余力地对于有志于服务乡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帮扶。

    “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我想做一颗青年返乡的铺路石!”他说。

    谷乐:“我一定要跑起来!”

    一场意想不到的爆炸,将谷乐原本美好的生活炸得粉碎。

    那是2013年10月19日,正在家中复习功课的大四学生谷乐准备烧水泡面,刚打开燃气灶,爆炸发生了。“咚”地一声巨响,火焰瞬间扑向这个只有21岁的女孩儿。

    来不及多想,谷乐飞速冲到对面邻居家求救,大火也紧接着席卷而来。火势越来越猛,邻居们幸运地冲下楼去,谷乐却没能下去。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这个纤瘦的女孩儿用被烧得严重变形的双手从三楼阳台爬到二楼的防盗窗,又被邻居们托到一楼,随即昏迷不醒。

    直到3天后,谷乐才从昏迷中醒来。她全身都被缠上了白纱布,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我甚至想过自杀,从医院的哪扇窗户跳下去都想好了。”可当时的谷乐连坐起来都做不到,一度陷入绝望。对她来说,醒着远远比昏迷痛苦。

    “命在,我就要坚持治疗!”那段日子,她的双腿时时刻刻都像有几万只蚂蚁在咬,又疼又痒,可她却很少吱声。

    治疗期间,谷乐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换药、“削痂”、冲洗伤口……强忍着身心伤痛,谷乐一直没忘记自己的考研梦想。曾经错失的机会,她想再次牢牢握住。2014年9月病情好转后,她回校办理了复学手续,争分夺秒备战考研。12月底,谷乐终于走进研究生考试的考场。

    一场考试下来,谷乐的腿上尽是血泡,妈妈心疼地劝她放弃。“我努力到今天,不就是为了这次考试吗?怎么可以放弃?”她坚持完成两天的考试,考试一结束就立刻住进了医院,医生为她引流了20多个大血泡。

    最终,谷乐以统考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东南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其中,高等代数以133分的高分位居第一。

    如今,谷乐每天仍要做艰苦的康复训练,她想在完成学业之后做一名教师。经过训练,走路对她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跑起来!”

    赵云龙:立志通过新材料改变世界

    赵云龙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通过新材料改变世界。

    在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都是他不断朝这个理想迈进所留下的注脚。

    2008年他考入武汉理工大学,选了心仪已久的材料学作为专业。

    大一下学期,出于好奇和对科研的兴趣,赵云龙申请了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麦立强教授课题组。

    “在这里,不仅要主动去获取知识和信息,还要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很快,他便在实验室里感受到一种与课堂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

    起初,赵云龙只是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一些基础的合成、制备工艺,虽然单调,但他并没有对此感到厌倦。“做实验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你不觉得快乐,那就不应该做!”

    大学4年,他的寒暑假几乎都在学校度过。为了做实验,2010年寒假他订了腊月廿八的回程票,当时整栋宿舍只剩下他和宿管,在家待了不到7天,他又回到实验室里。

    在熟练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并储备了一些专业知识后,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实验,经常到晚上快11点才回宿舍。最疯狂的一次,他和几个同学连续几天通宵做实验,把闹钟定在凌晨两三点以便提醒取反应釜、做测试。几经挫折,这种令人咋舌的疯狂让他的超级电容器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从刚开始阅读时标注密密麻麻的中文解释,到后来独立撰写英文论文,赵云龙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赵云龙将完成的实验论文向《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杂志的子刊)投稿。最初,稿件被冰冷、直接地拒绝了。他没有灰心,在指导老师鼓励下重新修改、补充后再次投稿,终于获得了肯定的回复。这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文章,实现了武汉理工大学发表论文在Nature系列刊物上的突破。

    如今,进入博士后阶段的赵云龙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在纳米科技奠基人、美国科学院院士Charles Lieber教授的课题组从事相关研究。这个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离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白玛德吉:用笔尖展开探险之旅

    20岁的珞巴族女孩白玛德吉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动画小说家”。

    “我的动画功底不好,所以只能用文字把情节写出来。”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从小时候开始,白玛德吉就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也喜欢看童话故事,历险故事是她最喜欢的题材。她甚至花了4年时间,写出了一部两万多字的童话——《黄美牛历险记》,讲述的是白月星转世的主人公黄美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再次封印邪恶蛇王的故事。

    由于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后遗症,白玛德吉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家里。“我想用笔去写那些我做不了的事情。”她这样解释自己写童话的原因。

    实际上,白玛德吉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历险记。她3岁才开口说话,5岁才结束“爬行时期”,学会了走路。初二那年,她又被查出患有疝气。“这让我感受到了绝望,似乎死神正向我招手。”回想起那段经历,白玛德吉感慨万千。

    那一年,这个坚强的小姑娘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也是那年,她开始创作《黄美牛历险记》,主人公黄美牛伴随着她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我的家人也在背后支持着我,爱的力量使我的疼痛减少了一千倍、一万倍。”她说。

    白玛德吉有一个大学梦,为了这个梦想,她早上5点半起床,夜里凌晨睡觉,就这样坚持了3年。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就像童话里的公主实现了梦想,白玛德吉在大学里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她鼓足勇气去参加学院学生干部的面试,老师综合她的情况和爱好,将她分到团委宣传部新闻编辑组,教她写简报、编辑微信,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

    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个珞巴族女孩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她希望以后能够到残联工作,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空闲时,白玛德吉仍然会创作“动画小说”。对她来说,新的探险之旅才刚刚开始。

    杜磊:为智能电单车提供中国动力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杜磊原本是位十足的“汽车粉”,但命运却将他带进了智能电单车行业的大门。

    2014年,他和几个汽车系的同学计划创业,刚开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思路。一次在咖啡馆吹牛时,不知谁提议:为什么不做一辆像汽车一样的自行车呢?

    这个思路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辆“像汽车一样的自行车”要能读懂人的意图。简单地说,人越用力骑,车的助力就越大,在起步、上坡、逆风、长途骑行中感受会更明显。

    在杜磊看来,这是一款“比汽车更高效,比自行车更快捷,比电动车更体面”的个人交通工具,它将改变传统的出行方式。

    当时,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研发出这样的电单车,但核心技术——助力系统垄断在少数国外企业手中,而且价格昂贵。2014年底,几个不服输的年轻人创办了北京轻客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向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垒发起了冲锋。

    8个月研发、失败11次,这群满腔热情的年轻人终于以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路线,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eloUP动力系统,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杜磊自豪地介绍,这是第一套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的自行车助力系统,在一些关键性技术指标上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5年6月27日,“轻客”团队发布了第一代城市电单车,售价远低于国外同行,不仅能读懂骑车人的意图,而且外形极具设计感。产品发布会后,这款智慧电单车开始在京东众筹,1个月时间共筹集到560万元,显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在轻客开发并应用了VeloUP动力系统之后,国内传统自行车行业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适应市场动向,杜磊主导建立了VeloUP联盟,以B2B形式和国内传统自行车行业共享动力系统。他的目标是让更多中国消费者体会到智慧电单车的新体验。

    蒋光明:给青春烙上迷彩底色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蒋光明对此深有体会。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2011级本科生,于2014年至2016年参军入伍。拿笔的手扛起了枪,他觉得自己的青春被“烙印上了迷彩底色”。

    入伍前,蒋光明并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大学生。他的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主张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他欣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有着一种关注现实的热情。

    在军营里,蒋光明感受到的是另一种火热的氛围。新兵连的3个月中,他喊口号喊得嗓音沙哑,训练中破皮流血甚至伤筋动骨更是家常便饭。

    很快,蒋光明就在新兵中脱颖而出,不仅被评为队列训练标兵,还在连队组织的比武考核中取得俯卧撑项目第一名,赢得了“俯卧撑王”的美誉。

    下连后不久,蒋光明便被选调至宣传科担任新闻报道员,主要负责对外宣传旅队事迹做法、对内主编印刷党委机关报,并进行部队日常及重大活动摄影保障等。

    刚进机关的那段时间,他白天忙于日常事务,晚上加班加点撰写新闻稿、整理处理照片、学习软件编排报纸,几乎每天都在凌晨后才能休息。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两年里,蒋光明共编印机关报近40期,受到基层官兵的热烈欢迎。同时,他在《解放军报》、原成都军区《战旗报》、《政治指导员》等报刊上发表多篇稿件,获得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两年后,蒋光明即将退伍,宣传科长带着科里的干事、班长集体为他敬了一个笔直的军礼,感谢他所作出的贡献。“我的确受之不起,但那一刻,我知道曾经的坚持和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说。

    “流的每一滴汗、每一滴泪都是苦涩的,但由汗水和泪水组成的这段回忆却是甘甜的,回报也会是丰硕的。”回忆起两年军旅生活,蒋光明这样说。他知道,青春里的这抹迷彩底色,值得自己回味一生。

    肖玉玲:“我就是要活得精彩!”

    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逼迫着肖玉玲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

    那是2010年3月14日午后,她和同学到镇上去买文具,走到村口时,背后驶来的一辆大货车为避让对面的小汽车猛然向她们撞来。生死一瞬间,是救自己还是救同学?

    肖玉玲来不及多想,用尽全身力气,将不知危险降临的同学推上路边一户人家的台阶,而自己却因来不及躲闪,被满载10吨货物的大货车撞倒在地,车轮从她的双腿重重碾过……

    之后的3个月里,肖玉玲先后接受了6次手术,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她不得不面对失去右腿的残酷现实。“说实话,医生说要截肢的时候,当时的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即使如此,她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一条腿换回了别人一条命,值呀!”她在当年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说。

    在医院的日子里,肖玉玲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她说,是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给了自己向前走的勇气。

    “我若不坚强,怎能对得起爱我,关心我的人?”肖玉玲最终接受了截肢后的痛苦。

    感恩大家帮助的同时,肖玉玲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住院期间,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她和家人立即向灾区捐款1000元。2013年芦山地震时,她和父亲徒步到红十字会,再次捐赠1000元。

    2014年,肖玉玲被江西师范大学作为特招生录取,她的感恩之旅仍在继续。大一开学之际,她加入了南昌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2015年,她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肖玉玲服务队,致力于助残、爱残,是南昌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感谢社会和好心的人们这些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她说。

    如今,肖玉玲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三尺讲台,走进社会。她感恩老师们教会她如何去对待生活,她要把这份经验带给自己的学生们。

    “我必须以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年纪虽小,但我却懂得了如何对生活坚强,学会了敢于与命运作斗争。”肖玉玲坦言,当年的车祸让她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就是要活得精彩,活得更加坚强!”

    张文梅:感恩点燃创业梦

    会理饵块,会东嘎吉皮蛋……一道道具有四川凉山传统特色的土特产经过张文梅的开发,正在被更多人熟知。

    张文梅是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2016级研究生。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凉山州海选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雅安市山海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文梅是大凉山走出来的彝族姑娘,小学时父母去世,在家乡政府、学校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一直以来,她都迫切地希望,能尽快实现自我价值并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回报所有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

    “饵块是家乡会理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但它保质期短、产品单一、地域性强,还处于作坊式的散装销售阶段。”张文梅发现,凉山州地区一些特色土特产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通过手工一步一步传承下来,具有独特风味,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

    能不能将散装饵块进行现代化包装,让饵块走出会理,带动乡亲们富起来?正是这份始于感恩的创业梦想开阔了张文梅的思路。2012年,她毅然填报了四川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为创业梦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三的假期,张文梅终于寻找到了愿意与她合作的优质饵块生产商。每天天不亮,她就要到工厂和工人一起生产饵块,晚上12点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选土特产”品牌字号的包装饵块出现在了西昌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进入大学后,张文梅成立了凉山州海选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并成功打开会理周边及西昌市的销售市场。繁重的学业、学生会工作和公司业务忙得她焦头烂额,但这个坚强的姑娘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与此同时,她一直坚持用专业知识改良饵块的生产。2014年12月,她和团队成功申请“一种用于饵块成型的新型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川农大食品学院院长的指导下拟定《饵块》食品企业标准,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四川省专家组审核、四川省卫生厅审核并备案。

    如今,张文梅的公司已经开发出会理饵块、会东嘎吉皮蛋两种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8万余元,提供就业岗位16名,并对当地小作坊给予专业指导,使小作坊的年收入在原基础上增加10万余元。在为地方自主脱贫贡献力量的同时,她希望家乡的土特产能够走出凉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孟祥波:不为环境所累,不向命运低头

    从孟祥波洋溢着笑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生活压给她的重担。

    在她未满5岁时,父母就双双离世,从此,她便与年迈的姥姥相依为命。姥姥体弱多病,常年靠药物勉强维持身体。孟祥波14岁那年,姥姥病情恶化,再也不能干重活,只能靠拐杖勉强走路。从此,她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生病在床的姥姥。

    虽然生活艰辛,但要强的孟祥波从未放弃学习。201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工业大学。不幸的是,在刚刚考上大学的暑假,姥姥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医院。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她利用假期一边外出兼职,一边照顾姥姥,每天为老人家擦背按摩、洗衣做饭。

    命运对孟祥波并不友好,但她从未自暴自弃,也从未因为家境而放弃努力,而是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认识她的同学都说,这是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女孩儿。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一直位列专业前三名,多次获得奖学金和校十佳自立自强大学生等荣誉称号,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各科知识,积极参加各类设计比赛,过得充实而快乐。

    生活中,孟祥波是一个喜欢挑战的女孩儿。她加入了学院田径队,每天坚持早起训练,曾取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越野滑雪比赛团体第一名、校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一名、女子三级跳远第一名。

    同时,性格要强的孟祥波也有文艺的一面,同学评价她“沉默但不缺乏热情,大方但又不过于张扬,绘画舞蹈样样精通”。课余时间,她积极参加各项比赛,舞蹈大赛、文艺演出、合唱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的舞台上,都出现过她自信阳光的身影。

    孟祥波深知,她是靠国家的救济、学校的帮扶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够上大学,因此,她心怀感恩,热情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帮扶、环境保护、义务支教……3年来,她先后参与5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对她的帮助。

    不为环境所累,不向命运低头。虽然出身无法选择,但孟祥波选择以奋斗的方式争取光明的未来。

    袁小婷:为纺织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有人知道,袁小婷最初选择纺织专业,是为了让父母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

    她来自河北省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母常年务农,妹妹今年读高三,还有一个从小患有小儿麻痹、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的大伯。这个靠低保生活的小家庭留给了她诸多辛酸的回忆。

    曾经,袁小婷几度被一张照片击垮过。照片上已经50多岁的父母为了她上学,不得已又去工地做重活儿,“爸妈的鞋子上满是泥巴,脏得让我心疼。”

    在高考结果公布的那一刻,袁小婷如愿被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专业录取。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希望以后父母能穿上自己做的衣服,“冬天不会再全身被冻麻,夏天不会再长满痱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袁小婷一直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大一时,她参加了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从大二起便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实验室生活。朝六晚十,日复一日。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她不仅在本科课程中成绩优异,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亲手给父母做衣服的初衷,将袁小婷引入了一个奇妙的纺织世界。2014年,她开始了第一个项目的研究。通过这个项目,她发现了一些学科上的局限性。“纺织专业要想实现突破,必须有一定的交叉学科思想。”这个小姑娘的视野开始变得更加宽广。

    袁小婷对自动控制交叉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上第一节机电一体化课的时候,她便对纺织行业的突破有了新的想法。于是,她开始在课余时间学习控制方面的知识,又跟着老师开展“静电纺纳米纤维数字化纺纱机开发”项目。

    据袁小婷介绍,该纺纱机制备的纳米纤维纱线进行二次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药物控释、过滤、催化、电池、传感器等领域。诞生于纺织专业的科研成果,开始在其他领域绽放光彩。

    不久前,袁小婷收到了北京大学的直博生录取通知,她现在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纺织工程复合材料方面的专家。当初为父母做衣服的单纯想法,现在正将她带入一个迸溅着创新火花的新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9日 05 版)

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