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回不去老家,大多决定留在上海继续打工

上海宝山:关爱来沪青少年难事常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9日   07 版)

    那些在学校里不声不响、学习成绩又差的孩子,总是得不到教师足够的关注;那些以招收来沪青少年为主的学校,总是得不到足够的教育类关注;那些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治安较混乱区域的孩子,很少知道上下学路上应该注意哪些安全规范来保护自己。

    在上海宝山区,数量远超本地青少年的来沪青少年,成为当地团组织重点关注的对象。从2009年起,不论团干部转岗、调离多少人,一项工程被坚持至今——“关爱青春,同沐阳光”来沪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直接为来沪青少年提供服务达21500人次。

    这可以说是青少年工作中最为柔软、最为敏感,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片特殊区域。最新统计显示,位于上海北部、与江苏交界的宝山区目前来沪青少年的人数已达39.3万,是户籍青少年人数的1.8倍。

    你可能无法想象,宝山下辖每一个街镇的来沪青少年人数,都远超本地青少年。在宝山,你每遇到3个孩子,其中2个就有可能是随父母来沪务工的孩子。

    团宝山区委副书记郁梦娴告诉记者,为这些来沪青少年提供服务,团组织“义不容辞”,“宝山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事的来沪青少年占比较大。为这些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很有可能为他一辈子带去转折。”

    如果说,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着力“双创”活动是在帮助上海把楼盖得更高、更美的话,那么,在“高大上”的城市中心服务来沪青少年,就是在为这座城市默默地抬高底部。

    8年下来,团宝山区委一直坚持做的,就是后者。

    回不去的老家,进不了的上海

    在宝山,大多数来沪务工人员都会这样规划孩子的未来——在上海读完初中,进个职校,学一门技能,将来留在上海继续打工。

    “孩子们需要在上海发展,他们很小就跟着父母出来务工、在上海读书,老家的田地也都荒废了,又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所以既回不去,也没法留下。”郁梦娴接触过很多来沪务工家庭,几乎所有家长的打算都大同小异——书读得好,就回老家读高中,再考上海的大学;书读不好,就待在上海,子承父业继续打工。

    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有两种,一是父母通过“入户积分”规定,进入上海的公办学校就读;二是进入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因为积分要求越来越严苛,宝山的大多数孩子都在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后者能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孩子念完小学,再考初中都有些困难。青少年事务社工徐海燕认为,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孩子缺乏自信,读书无用论充斥在家长群体中,就连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对家长而言,都是负担。”

    尴尬的身份,让外来务工者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无用”情绪——一来,在上海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资源,孩子学不好;二来,就算学好了,在上海读书的孩子也没法回到老家与当地孩子竞争,“学的内容就不一样。”

    美容师小胡的儿子今年上4年级,学习成绩优异,也跟着上海孩子一起在奥数班“刷题”。但在谈到孩子未来发展时,她还是认为,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在上海“念个技校算了”。今年春节,她回到安徽老家,得知老家的数学课程进度早就“甩了上海好几条马路”,“我儿子回去读书,肯定跟不上。”

    郁梦娴告诉记者,这就是宝山的实际情况——来沪青少年多,且大多没有离开的意思。“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指一条康庄大道,让他们好好地在上海发展?”郁梦娴说。

    边缘少年成为“宝山榜样”

    以接收来沪青少年为主的宝山区大场镇申华学校,如今出了3个小名人。3个原本被认为可能成为边缘少年的男孩,代表宝山足球队,参加了捷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这3个孩子,一个父母重病在家交不起学费,还有两个父母在宝山菜市场里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都在合适的时间,被团组织安排在学校里的驻校社工使用“体育疗法”开发出了潜能。

    “社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都热爱体育运动,那就引导他们在体育方面发挥特长。”郁梦娴介绍,这3个孩子的“转向”,正给越来越多的宝山团干部提供继续帮助来沪青少年的“正能量”,改变一个孩子,被视为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儿。

    宝山区月浦镇青少年事务社工潘最近正在着力帮助一个4年级来沪男生增强学习自信。在社区团委组织的一次“寒假看上海”活动中,他发现民办惠民小学的男生小翔有些不对劲——不声不响,不跟人多话。

    这是一个长期被老师忽视的男孩。学习成绩差、内向少语,老师的固有观念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多少出彩。

    团组织提供的活动丰富多样,除了定期有志愿者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外,还有志愿者给孩子们开讲座、办兴趣班,几次活动观察下来,潘发现,这个男孩竟然在“科技小发明”方面有所长。

    有一次,他用南瓜做了一个小茶壶,潘给他评了全校三等奖。之后几次跟进下来发现,这个男孩学习成绩竟然提高了,就连班主任都对他有了改观,“没想到手工做得很不错。”

    据郁梦娴介绍,今年团区委通过“为爱大声读”青少年声音公益众筹活动,让来沪青少年感受书香浸润,并由受助者成长为施助者,其中2名项目服务对象被评为“宝山区自强少年”。

    坚持8年,每周有“行动”

    来沪青少年最需要什么?根据团宝山区委在来沪青少年家长中所作的抽样调研,孩子们最需要的恐怕还是有些俗套的“学业辅导”。

    宝山区高境三小,这里90%以上的学生为来沪青少年。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玩转在建筑工地、菜市场周边。家长最迫切的需求是,有人能带带孩子,至少帮助他们完成作业。

    如今,每周一和周五,宝山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徐海燕都会带着宝山公办小学的教师志愿者到高境三小为孩子们“上课”。这种“上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送几堂名师名课进校园,而是请最普通的青年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最需要的服务——作业辅导。

    这种看上去一点也不“高大上”的行动,宝山的志愿者们已经坚持了8年时间。它给高境三小带去的,却是最实在的帮助。

    “说实话,我觉得辅导作业虽然看上去技术含量低一些,但却是最有用的。”每周一、五的中午12:00~13:00、下午15:00~16:40,都是志愿者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老师们还总结出一些高效的“小办法”——成立学校小组,让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

    有时候,为了兼顾学习的趣味性,志愿者还会根据自身所带的资源情况,偶尔开设一些兴趣班——比如绘画、面塑、剪纸,每个兴趣班会连续开课56次,教会为止。

    五年级男生小冰,过去基本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又会找各种理由不来学校。老师找家长了解情况,家长甩出3个字“没办法”。

    徐海燕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被老师留在办公室里写作业,“当时是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前一天布置的作业他不做,每天都在老师办公室里补写以前的作业。”

    深入学生家庭走访后,徐海燕发现,问题就出在孩子父母身上。孩子父母当时正在闹离婚,家里三天两头吵架声不断,这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内向叛逆。在跟踪服务了一段时间以后,徐海燕开始用“聊天陪伴”法开导孩子。

    两三个月下来,小冰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他每天都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不再翘课,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了。

    郁梦娴说,来沪青少年的点滴变化,团宝山区委都记录在册,“虽然干这事儿一时半会儿见不了大成效,但长期坚持下来,他们的成长故事就是宝山共青团一笔巨大的财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3月29日 07 版)

瑞丰社工:为困境儿童点亮希望之灯
上海宝山:关爱来沪青少年难事常做
宁波市“星梦”音乐会拉开星宝关护系列活动大幕
“榜样在身边——青春故事分享会”
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
2017年云南省社会工作宣传周主题活动举行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