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条规划了20多年的“地下高架”,靠什么在市中心开挖

上海“最难挖”道路背后的人文气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05日   03 版)

    一条贯穿上海市中心区域的主干道路,开建了。简单描述,这条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上海市中心东西向车流的拥堵程度,它横跨长宁、普陀、新静安、黄浦、虹口、杨浦6个上海中心城区,涉及中山公园、曹家渡、长寿、静安、上海火车站、苏河湾、四川路、虹口滨江、杨浦科技园等10余个中心商务区,全长19.2公里,开挖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走在上海街头,你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许久不见的施工工地又开始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上出现了。只不过这一次,工地不再是尘土飞扬、水泥四溅的传统模样。想要找到这些工地,你可能得费些心思,它可能就藏在办公楼隔壁或公园中央,一处不起眼却异常整洁的临时小楼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最大工程北横通道项目,其承建方之一——上海建工集团,派出了一支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要力量的青年突击队来“操刀”。由此,这条被沪上媒体誉为“最难挖”却也“最重要”的道路,呈现出一番不同于一般道路建设项目的“后生相”——守法讲理,具有人文气质。

    “找不着”的施工工地

    北横通道建设之难,从它的规划过程,就能一窥全貌。

    “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想建一条从普陀到杨浦的主干路,以缓解延安路高架的拥堵。但这一规划,已经进行了20多年,一直没有完成。”负责北横项目结构规划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结构负责人侯剑锋介绍,实际上,上海市领导一直都很重视北横通道的建设,然而,开挖难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想过建高架,也想过挖隧道,最后都没弄成,实在太难了”。

    侯剑锋指出,整个北横通道建设,最终采取了高架、隧道和地面道路并行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说,建成后,如果一辆小汽车要穿过整条北横通道,那么它要上上下下好几个来回。但根据测算,即便算上上上下下穿梭的时间,从西往东的路程,至少节约半个多小时。

    “挖路”是整个道路设计的最难点,哪里往下挖、哪里往上架、哪里走地面,所有这些,都要设计研究院的年轻人们“面面俱到”。99名设计人员中,超过50%是35岁以下青年。

    他们要考虑的事儿,远远超出这个年龄人群的基本知识覆盖范围,“少拆迁,少影响交通,少动几条地下管线”。而这,也正是北横通道设计方案历时20多年让人“下不了决心”的最大原因——在市中心开挖,动静太大,影响太大。

    3月初,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在绿树环绕的中山公园里找到了北横项目中山公园工作井项目工地。超乎想象的是,这处工地拥有少见的“生态围墙”——绿色植物铺满了整个工地的围墙,与公园融为一体。

    为了对“公园破坏程度最小”,设计方将工作井位置“摆放”在公园内的湖泊上。抽干湖水,建起“绿色围墙”,再开挖;工程结束,将湖泊恢复原貌。项目经理王瑾介绍,整个工作井项目部有22名管理人员,全是年轻人,“大家在外头见过立体绿化,就给自己工地也出了个好点子”。

    这片工地,几乎没有扬尘。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管理者们,不会为了节省开销罔顾环境。他们的观点是“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地方就得舍得花钱”,他们引入了先进的喷雾设备,每天进行防尘降噪处置,“投诉少了、环境好了,工期也能加快”。

    上海建工北横通道建设指挥部联合党委副书记、副总指挥汤文军这样评价高学历的年轻人给工地带来的变化,“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关注人性化,软件、硬件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刚从工地回来的汤文军穿着一身工装,随手摸了摸自己位于工地边缘办公室里的桌椅,“你看看,现在都是一尘不染”。

    青年突击队员个个是“居委会大妈”

    更大的困难,来自“协调”。汤文军说,过去上海建工盖楼的项目比较多,盖一栋楼,只需要派一两名有经验的老同志跟周边居民打交道就行。但在北横通道项目上,一路涉及60多个街道,“靠老同志打天下”已经不可行了。

    年轻的项目经理们被派到了第一线。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真诚沟通的年轻人,受到挑剔的沿线居民的肯定。

    北横通道天目路高架段项目经理余伟,除了管工程,还要像一个“居委会大妈”一样,照顾到施工沿线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

    工地刚一建成,余伟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周边4个街道的党工委干部、居委会主任、居民代表聚到一起开了个“共建会议”。

    有人因交通事故受伤,不服法院判决,来找施工队的麻烦;有人担心高架建成后,家门口太吵,拉低房价;有人发现夜间施工照明灯正好对着自己床头,影响睡眠;还有人固执地认为高架匝道出口在自家门前,会影响自己进出小区,强烈要求“高架出口换一个”。

    施工前,项目团队已经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了青年骨干,一边记录居民意见,一边调整项目施工方案,尽可能为居民考虑周到。

    嫌声音吵的,施工队将原定的半开放式声音屏障,改成全封闭式双层隔音玻璃屏障;嫌灯光亮的,施工队上门测算灯光折射角度,调整打光方向,安装灯罩,不影响居民正常休息;嫌匝道出口离家近的,施工队多次上门解释,项目经理和设计骨干上门讲施工方案,把各种路线都给居民介绍一番。

    过年前,余伟收到了一名丝绸商店老板送来的锦旗。过去几个月里,这名老板因为动迁后自己没处开店,来施工队闹了好几次,坚持不肯搬迁。余伟带着几个项目部的年轻人一起,在附近跑了十几个门面房,帮助他挑选新铺面,还把施工队仓库借给他临时堆货。

    余伟告诉记者,自己的项目团队87%以上都是35岁以下年轻人,大家最大的特点是“有事儿说事儿”,“能办的,情理之中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不能办的,我们也一定会说明理由”。

    汤文军说,北横项目改变了以往“等居民上门”的做法,而是由青年突击队员“主动上门”先找居民约谈。

    为此,青年突击队创造出了“五个一”的新方法。施工队入驻前,先与居民代表开一次务虚会,出具一份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的保障计划,到居民小区实地走访一次,印一份施工宣传小册子,公布一个可以让居民随时直接联系的联系人手机号码。

    “北横通道项目很多技术攻关领先国际同行,现在管理模式也达到了国际级水准。”汤文军说。

    建一条路而已,有那么难吗?

    青年突击队的作用,是完成一些急、难、险、重的特殊任务。很多人会纳闷,无论北横通道建设牵涉多少上海市民的切身利益,它毕竟也只是一条马路而已,修建一条马路,有那么难吗?

    实际上,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北横通道上,有多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难点”的施工路段,对施工技巧要求极高。

    比如天目西路高架段,它本身就要建在上海已有的南北高架桥上方,最高的地方距离地面有30米,横向跨度达到史无前例的76米(一般高架横向跨度约30米——记者注),施工难度极大。建成后,这个高架转盘将连接上海火车站地面交通,南临苏州河,北接火车铁道。

    而要在一年有270多天拥堵的南北高架上方施工,又给北横通道天目西路高架段带来了挑战。怎样施工才能尽量减少对本就已经拥堵不堪的道路的影响呢?青年突击队员们想了很多办法。

    仅把“路面架到天上”这一项,就特别费劲。过去,建设高架道路通常会使用履带式起重机。但南北高架下方道路拥挤,一台起重机往路面上一搁,会占用至少10米宽的路面,使得原本已经拥堵的主干道路不能行车。

    为了不影响路面交通,施工队试了很多办法,最终选择了占地2.4米×2.4米见方的小型塔吊。因为占地面积不大,它可以放置在路边绿化带中,不影响交通。但这给工程施工带来了麻烦,小型塔吊承重较小,工程队要一次一次、一点一点把马路吊上天。

    在中山公园工作井,王瑾所带领的青年团队正在建设可能是全世界最大、最深的盾构机过站井。负责挖地道的盾构机一旦开挖,就不能停,其间如果出现什么机械故障,只能在盾构机过站井里维修解决。

    与一般过站井不同的是,中山公园工作井不仅要在施工过程中成为盾构机的检修站,还要在盾构机穿过后,成为北横通道中的一个上下可供进出的匝道。施工队需要一次性不停浇筑出65米的地下连续墙面。

    在地下,施工队要挖一层土、做一层墙面支撑,防止塌陷。挖到地下31米时,要一次性完成底板浇筑。这一过程,耗时40小时,共浇筑4500立方米混凝土,全程不停歇。

    王瑾说,施工队将整个前期施工时间控制在99天,而如此大的工作量一般耗时至少半年。

    即便是在这样“大收大放”的施工中,细节也带有施工队中少见的人文气质。据王瑾介绍,中山公园工作井江苏路匝道的施工方案还在进行微调,因为涉及管线、交通、周边拆迁等影响,方案“还在谈”。

    他透露,设计方目前已经联合施工方一起出具了约20稿方案,其中3稿有了初步意向,准备进行公示,“我们会先进行公示,再邀请各行业代表来参加听证会,讨论清楚再开工”。

    汤文军认为,北横通道项目很有可能是上海最后一个横穿整个市区的重大工程,“应该多让年轻人锻炼管理水平,这个工程能做好,将来就什么都能做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05日 03 版)

上海“最难挖”道路背后的人文气质
没钱,不是对留守儿童漠视的理由
青年志愿者擦亮“昆山服务”识别度
河南:40名志愿者与务工子弟共跑马拉松
苏州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成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