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对墓地限购的背后

苏州殡葬改革:生命尽头是绿色

实习生 何思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06日   04 版)

    “上海的公交卡在这里可以刷吗?”这是江苏省苏州市扫墓专线公交车安全员李苏龙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早上7点,李苏龙刚到站台,就看到有乘客在排队候车,“基本上都是上海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清明小长假期间在苏州火车站看到,车站专门设置了“春游扫墓专线”,共设置10条公交线路,通往苏州市的20个墓区。扫墓专线开行从3月18日开始,都是周末假期和清明假期。

    每到清明时节,上海到苏州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从2002年起,苏州市火车站在清明节期间推出多条扫墓专线公交车以方便上海人和本地人前往墓区。去年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约有77万人次涌向各大墓地,苏州火车站就迎来了来自上海的18万人次扫墓人群,占当年扫墓人次约2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苏州市清明工作会议上,苏州各殡葬服务单位接到通知,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市区域外销售,将有限资源更好服务于本市群众。

    扫墓专线几乎全为外地人服务

    今年,苏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开设了8条线路通往苏州各大墓区。其中,前往凤凰、七子山墓区的人最多,高峰时平均15分钟一辆车,每辆车都能达到40多人的载客量。

    为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每个站点都分为坐票、站票两队。坐票队每28人一班车,而赶时间的乘客可选择站票队,“只要能挤得下,到了就能上车”。

    在78岁的上海老人董淑芬(化名)看来,扫墓专线为从上海来苏州扫墓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她很少来苏州,对前往墓区的路线并不清楚,就连找到扫墓专线车的站点,都“围着广场绕了好几圈”。

    4月2日,董淑芬老人和两个同伴坐了30分钟的高铁来到站点,队伍前方已经排有近30人。

    “我父亲1983年去世,葬在了苏州的凤凰南四区。”董淑芬表示,上世纪70年代,上海在破“四旧”的风气引导下,做出禁止建墓和铲平已有墓碑的决定,导致了大量上海人来到临近的苏州安葬家人,或是将祖坟迁至苏州。

    59岁的苏州市民张永久曾经当过出租车司机。他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海市民来到苏州墓区祭扫后,通常会到苏州各旅游景点游玩,苏州本地人反而会“躲”在家里。“一到清明节,苏州市内的交通就‘瘫痪’了。”

    “香烛11块一对,花束5块钱一把。”每当一辆扫墓专线车在墓区停靠,53岁的凤凰村村民谭季兰(化名)都会捧着两束祭祀鲜花,对着每一位下车的乘客询问:“要不要?”

    据了解,位于苏州市区西边的凤凰墓区是苏州最大的墓区,刚刚过去的3月已经接待了24万来扫墓的客人。

    凤凰山脚下的村民们每年都会将自己种的杜鹃花等素色花朵,混合着批发的菊花扎成花束,在墓区门口摆个临时摊位卖花。

    经营性公墓禁止对非本地户籍人口销售

    “30年前,这些山上都是绿树,村子里的人都会上山砍柴拿回家烧火做饭。”谭季兰说,那时没有经营性公墓,附近的山都由村民划拨,因此大量上海人与凤凰村村民进行口头交易,将坟安置在山头上,一时私埋乱葬现象很严重,山坡上一块块白色的墓碑从远处也能清楚看见。

    1984年,为统一管理殡葬业,凤凰公墓建立。2003年,苏州市政府发布通告,对全市公墓进行全面整治,要求墓地绿化达到周围200米不见墓穴,绿化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40%,以达到“白色(墓碑)屏蔽”的效果,同时,不得新建经营性墓地和公益性墓地。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公墓有两种: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市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是利用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非耕地,一般是在荒山上建造,不用花钱购买;城市公墓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前者主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存放骨灰的场所,后者允许市场资本经营。

    据苏州的一位政府官员介绍,外地人来苏州购买墓地的热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大量到上海发展的苏州人回到家族墓园购买墓地,一时间预售、炒卖、传销墓地现象在苏州盛行,同时墓地的价格也被“炒”了上去。

    由于苏州的当地风俗习惯,很多子女都会提前为老人购买墓穴,“预售活人墓”造成了大量的墓穴空置。

    事实上,苏州的经营性公墓销售是一个远比房地产紧俏的市场,房地产业每年还有新地建房,而墓穴数量是固定的——苏州由国土部门认定的经营性公墓用地有2737亩,30个经营性公墓可以提供42万个墓穴。有媒体报道,如果按照苏州每年死亡4.2万人的速度,苏州所有墓地10年内将告罄。

    苏州市某墓地工作人员表示,该墓区的双穴墓地最低售价为每平方米52000元。

    4月2日,苏州木渎山陵文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骆春燕介绍,凤凰公墓的2000亩土地已使用1600多亩,剩下的土地中还包括办公用地、停车场、绿化面积等,实际可用于建设墓穴的不足300亩。

    2014年以后,凤凰公墓不再对外地人销售墓穴。骆春燕认为,这更多是出于对苏州自身土地资源紧缺的考虑。“有限的土地资源早晚有一天会用完。”

    “凤凰公墓每年对外销售约1300个墓穴,2014年以前,一年大概有50户是上海人。”骆春燕表示,自从1995年上海青浦区建设墓地后,每年到苏州买墓地的上海人数量并不多,相反会有不少迁出量。“他们希望长辈‘叶落归根’。”

    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要严格执行殡葬政策和相关规定,大力推进绿色节地生态安葬。经营性公墓不得跨区域推销墓穴,对外市户籍人员确需在苏州公墓安葬的,要报经公墓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严禁将公益性公墓、关停公墓对外销售,对于经营性公墓违规跨区域销售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整改,所需费用由经营者承担。公益性公墓、关停公墓擅自对外销售墓穴的,由属地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让生命回归自然

    早在2004年,苏州市政府就公布《苏州市公墓管理办法》,禁止公益性公墓对外经营,经营性墓地的经营者不得跨服务区域推销墓穴。

    此外,该《办法》还规定了禁止新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墓地。为让有限资源发挥更大价值,苏州市于1993年率先在江苏省推行全民普惠的绿色殡葬,即将骨灰撒海或以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花坛葬、壁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方式处理骨灰的殓葬方法。

    根据最新规定,新建墓穴,单穴不超0.7平方米,双穴不超1平方米。禁止为尚未死亡人员购置墓穴,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寿穴及罹患重病且医院已出具“病危通知书”的除外,高龄人员因故确需购买墓穴的,由公墓所在单位报经属地民政部门批准。

    2012年,苏州市政府发布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的生态安葬,并实施绿色殡葬补贴,对海葬、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为每例2000元,对花坛葬、壁葬为每例1000元。

    据了解,1亩土地除去绿化等面积后,仅能安置50个左右的墓穴,而用做生态安葬区,则可容纳几百户。

    “绿色殡葬纪念园里长满了樱花,像公园一样,很温馨。”骆春燕介绍,凤凰公墓建设了占地面积15亩的绿色殡葬纪念园,而下辖的每个墓区都有20%的区域被划分为生态安葬区。

    在骆春燕看来,移风易俗虽不容易实现,但是通过几年的引导,颇有成效。“一开始禁止在山上焚烧纸钱时,老百姓很不理解,而现在,他们会自觉摆些瓜果等进行文明祭拜。”

    2013年清明节前,凤凰公墓共有约40户选择生态安葬。今年前3个月,选择生态葬的人数就已达84户。

    “人们的观念在改变。”骆春燕表示,在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下,人们习惯将逝者骨灰埋在地下,建碑祭拜,才算尽了孝道。而现在,生态安葬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减轻经济负担,还符合绿色环保的时代潮流,渐渐被老百姓接受。

    据了解,山陵文化管理委员会设置了礼仪服务中心,为逝者提供庄重的告别仪式等服务,让家属以此尽孝道,将传统的奢侈浪费的殡葬形式转变为精神上的寄托。

    据介绍,苏州市1993年开始推行绿色殡葬,截至2016年年底,已成功举办21次骨灰集中树葬和4次海葬活动,共有13374份骨灰融入大地,112份骨灰撒入大海,有力推进了全市惠民殡葬、绿色殡葬和公益殡葬工作。

    3月28日,在苏州市举办的第23次树葬活动上,56岁的杜振华(化名)送别了老父亲。他表示,父亲生前观念很开明,对树葬这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很支持,“这是老人家的遗愿”。

    本报苏州4月5日电

实习生 何思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4月06日 04 版

开启抢救模式 大理迎来史上最严洱海治理令
苏州殡葬改革:生命尽头是绿色
死人与活人“争地”或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