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华南农业大学有群“清明义工”

刘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0日   07 版)

    今年清明期间,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350余名志愿者到广州火葬场进行“清明义工”服务活动。一直到4月底的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定期到广州火葬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跃动在清明绿里的“黄” 

    清晨6时,华农清明义工银河园服务队带队人王钰瑶便早早地爬了起来,义工微信群也不断有人在打卡起床。在西园集合后,62名身穿黄色马甲和黄色衣帽的大学生们出发了,一道行走的黄色风景线在清晨格外醒目。

    约半小时后,志愿者们抵达银河公墓。根据墓园负责人的需求,王钰瑶带领志愿者从墓园门口的服务大厅一路走到最里面的铭恩楼。包括她在内的所有62名志愿者全部工作到位,各个骨灰楼都有华农的清明义工提供服务。

    已是清明时节,树叶鲜翠,现场可见的黄色身影掩映其中,引人注目。

    安排好志愿者的分工工作,王钰瑶来到她负责的铭恩楼。她所在的302室是新建的骨灰室,很多格子都是空的,她负责登记新入的或者调入的骨灰编号、死者姓名、家属姓名、入存日期与骨灰盒的具体位置。

    王钰瑶是华农食品学院大二的学生,去年她作为义工小组的一名组长首次参加服务。回忆起第一次作清明义工,她说:“没去之前会胡思乱想,很多同学也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担心,但是实际工作后心里没有什么忌讳的,也不会害怕。”

    除了少数几个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服务的大部分还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作为清明义工,其服务的内容包括大厅业务咨询和拜祭引导、服务处登记、各骨灰楼引导和协助登记工作、心愿墙管理工作等。“有的时候会有家属扔些1角的钱币在地上,当钱币多了,我们会进行清理并集中扫入一个桶内。”组员说。

    高达6400小时的服务时间

    每年清明,广州银河园与思园都会迎来一批身穿黄色马甲的华农清明义工,为广大前往拜祭的市民提供服务。在今年历时9天的清明义工服务中,义工人次将达800人次,义工服务时数高达6400小时。

    此次义工工作负责人潘志坚介绍,今年在银河园比去年服务多两天,“银河园的人流量很大,去年也有临时增加服务天数的情况,今年我们也是延长了服务时间。”而另一个服务点思园则保持不变。

    思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一座小山上,由于人流量较少,清明期间每日到场服务的人员一般为20人左右。与银河园不同的是,思园主要进行树葬,家属无法取出或放入骨灰盒,大多在公共祭祀台进行活动,或者在埋葬骨灰的树前进行祭祀。“这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劝说,引导家属到指定的地方点香,因为思园树很多,如果不慎有可能会引起火灾。”今年的思园负责人张丹霓说。

    此外,服务人员须按时巡逻山间,确认是否有未熄灭的火种,清理垃圾,在人流高峰期间,还要维持现场秩序。

    华农生命科学学院的司治鑫从大一坚持到现在,已经服务4年了。他第一年在银河园服务,之后连续3年在思园服务。“其实也没有什么,不知不觉已经坚持4年了。清明义工对我来说挺特别的,打开了我未知的领域,而且在为市民服务的时候也可以亲近大自然,让我的心态也积极乐观起来。”他说。

    13年服务赢得好口碑

    据统计,相比去年581.32万人次的拜祭量,今年清明期间参加拜祭的广州市民人数有所增长,拜祭高峰出现在清明法定假日及其后两个周末,这期间每天或有超过20万的群众前往银河园地区祭扫。

    而清明义工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清明节时期园区的工作压力,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祭拜环境。

    据悉,清明义工是华南农业大学义务工作者协会四大品牌活动之一,由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与广州市银河园拜祭场联合发起,华南农业大学义务工作者协会承办,2005年至今三方已有13年的合作经历,服务质量得到一致好评。

    “要想成为清明义工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竞争激烈,要经过审核、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一名清明义工。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报名者的态度,如果态度不认真,后期培训再好也没有用。”潘志坚说,培训内容包括负责人讲解注意事项、情景剧视频播放、老义工服务经验分享、答疑四个环节。

    在华农义工协会会长袁颖君看来,清明义工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活动,意义特殊,“清明义工向广州市民表现了我们华农学子的良好形象,还给他们带去了大学生的正能量,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清明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感受与解读。因此,清明义工是一个非常贴合我们大学生成长的义工体验。”

刘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0日 07 版)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年探索大学生传承“非遗”
奔跑在边境线上的“河马”
华南农业大学有群“清明义工”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