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当“硬科技”撞上西部创业大学生的“金点子”

带有“未来光环”的高科技创业项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10日   12 版)

    3D打印、无人机、智能家居、水下机器人……这些词语并不是在描述一个未来世界,而是一个又一个大学生的创业项目。3月底,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陕西西安启动,在众多创业项目中,这些带有“未来光环”的高科技创业项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走访一些西部高校发现,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已经搭上了科技的翅膀。当“硬科技”碰撞上大学生的“金点子”,一个又一个吸引眼球的创业项目就诞生了。

    飞向太空的创业脑洞

    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创业一般是东部学生的强项,而大学生创业无非是建个网站、设计个App、开个公众号。而对于西部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市场环境或许没有东部那么“活跃”,却有着延续多年的科学技术优势。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研二学生庞维建就是这样的创业者之一。2016年,他与他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成了陕西省首个高校卫星测控地面站。

    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战胜了ofo共享单车等优秀团队,荣获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据了解,目前团队已具备完善的立方星总体设计、部组件研制生产、整星组装集成、整星测试、环境试验、天地模飞试验,以及在轨测控等条件。

    2016年6月25日,由团队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翱翔之星”是国际上首颗12U立方星,也是我国首颗完全不依赖国家测控网而自主测控的卫星。

    今年1月9日,该团队参与的另一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九部联合研制的“行云试验一号”卫星为2U立方星,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现在,我们的立方星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研制模式,具备热真空、振动、冲击谱、常值过载、高低温等环境试验条件和流程。”庞维建表示,该团队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载荷需求与任务要求的适应性进行研制,已初步拥有了产业化的条件和能力。

    “今年,我们还会发射3到4个卫星,我们计划到今年9月左右建立公司,在目前的航天领域,我们应该属于第一批卫星业务的公司。”庞维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上天”可以,“入水”也行

    如何让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也需要一批年轻又接地气的头脑,通过大学生的“金点子”,看起来离人们很遥远的“硬科技”也可以实现“软着陆”。

    1993年出生的廖佳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的研二学生,去年,他和同学们一起建立的名为“天眼卫士”的团队一举获得了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据了解,“天眼卫士”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无人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它通过采用“无人机+智控模块+云计算+用户终端”这一突破性系统架构,利用智控模块连接无人机与云服务器,赋予无人机较高的智能化程度。

    廖佳伟表示,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无人机在监控行业、军事侦察、农保行业及灾后救援领域的综合业务能力,为无人机成为生产力工具提供平台支持。

    “上天”可以,“入水”也行。在西北工业大学的飞天创客空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和电子设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几台像小型潜水艇一样的圆柱形设备。

    这是来自该校的创新创业团队研发的“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目前这一项目已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领域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品,并首次形成了产业化能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李赞表示,很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还没有清晰的理解,以为就是可以“不上学去做生意”。“因此,我认为老师们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引导,真正的创新创业是让同学们把在纸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上可以应用的项目,老师的关键作用是要把握方向,让学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畅。”

    此外,李赞指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老师除了指引方向,还要为同学提供平台,让学生的“脑洞”可以转化成真正可以落地的项目,并给予他们施展的空间,实现通过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4月10日 12 版

“世界一流建设”的“西电思路”
中科院斥资3000万研究5G移动通信芯片
南开团队研发出新三氟甲氧基化试剂
人工智能新突破 机器人将有望“动感情”?
当“硬科技”撞上西部创业大学生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