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不计其数的共享单车被注入了北京这座巨型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舆论的喧嚣与它们全然无关,就这样,它们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段旅程
------------------------------------------------
来自云南的金妹终于在“小黄车(ofo共享单车)”上学会了骑自行车,不过第一个月里就被撞倒了两次,一次是悄无声息超车的外卖小哥,一次是突然右拐的三轮板车。“唉,这里的路比老家宽,但路边全停着(小汽)车,没地方骑(自行车)。”
春节后,金妹换了一份工作,路途远一些、工资高一点,需要坐地铁上下班。这座位于北京东四环外1公里的地铁站离她的住处大约两公里,沿途路灯有些昏暗。特别是下班晚了的时候,她觉得,骑车会比步行安全一些。
身形娇小的金妹在一堆共享单车中挑中了一辆车座较矮的。这是四月的北京,春暖花开。地铁口附近,骑车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来北京十多年的老杜在这个地铁口开摩的,他说,以前摩的司机们扯着嗓子抢活,现在喊也没用,抱着手机的小年轻头都不抬,一出地铁站就拿着手机“扫一扫”(共享单车的二维码)。如今,坐他车的要么是路不熟,要么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
老杜偶尔也看到轮胎被扒了出来、车座被卸掉的共享单车。但他并不知道,在网上,摩的司机为“国人素质”背了黑锅,他愣了一会儿说:“破坏?你看看,这么多车,弄得过来吗?我家那口子还骑小黄车上下班呢。”
正值下班高峰,老杜的摩的旁密密麻麻地挤着各色共享单车,他估计,最多的时候,“四五百辆都不止”。这里被他称为年轻人的地盘。网上一份北京租房攻略里提到,这个社区附近影视娱乐公司居多,聚集了不少小明星。
刚从金融街下班的王非像往日一样不停地按着喇叭,“实在太乱了,行人、自行车、机动车都搅在了一起,谁按规矩来谁就没办法走。”
王非的手机里也有摩拜单车的应用软件,但最初这款单车的车座不能调节,他身高一米八几,骑起来并不舒适,加上早高峰时常常找不到车,就很少再租用了。不过,开车更痛苦,“回家这最后一公里的路,有时要堵上半个小时。你看看,这些自行车都快停到马路上了”。
车窗外,擦身而过的是一层叠一层停放的共享单车,还有随着天气转暖,不断侵占人行道的小吃摊位,烤冷面、串串香在年轻人中最受欢迎。
等着烤串出炉的“鱼头”跨在一辆共享单车上,她高调地承认自己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粉丝。在她看来,共享单车被曝光的负面问题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真正牛的是共享单车对人们出行、生活方式的变革,“能做一件改变人们生活的事是伟大的”。
“鱼头” 自称 “设计小工”,手机里有4个共享单车软件,其中一个还是去外地出差时临时下载的。天好时,骑着车在住处周边溜达是她近期的爱好,“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多了,竟然不知道这条铁路后面有成片的居民房,那是北京的另一副模样”。
自行车一辆辆被骑走,地铁站外渐渐安静了下来。不到11点,这些单车一辆不剩地被注入了周边街区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胡玮炜曾在演讲上说,一旦给单车通上电,放到外面让它自运营的时候,它们就仿佛有了生命。这些被胡纬纬视为有生命的单车,它们未来的命运将有赖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而在城市规划专业的方韦看来,一座软、硬件都考虑到骑行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