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邵丹丹、雷雨夫妇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江苏省盱眙县务农,收入比在上海时还高。
在邵丹丹所在的小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8名职工当中有20多人是返乡青年。自2013年起,淮安市牵手江苏省农科院,选派两批13名农业专家到区县挂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北大硕士回家乡养虾种稻
“稻田里养虾,龙虾上市插秧种水稻,龙虾直供酒店,生态大米一斤15.8元都供不应求。”小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段德峰说起虾稻共作模式滔滔不绝。
段德峰是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做过记者、开过公司,但他很怀念小时候在稻田里捕虾的时光,他决定回老家搞农业开发。
2015年,段德峰从北京回到盱眙,承包了500亩地养虾种稻,次年,扩展到1800亩。
其实,段德峰创业成功离不开江苏省农科院专家的支持。 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盱眙县副县长沈新莲帮他请到该省农科院朱普平研究员做技术指导。朱普平挑选7个优质水稻品种,做虾稻共作试验,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甄选生物农药品种。
“朱老师每周都来,来了就卷起裤腿下水田。”段德峰感激地说。
去年,虾稻共作研究取得突破,水稻亩产达到1307斤,亩产龙虾150斤,亩增效益2000元。
今年,小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虾稻共作面积扩大到3万亩,在4个乡镇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为贫困户提供精准扶贫。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供需矛盾,专家团改变了“长什么就卖什么”的理念,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淮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319元,比5年前增加了5854元。
绿色兴农增加有效供给
淮安区南闸镇村民王寿勇是种粮大户,他承包了1080亩地种粮,一年稻麦两茬,去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他算了一笔账:普通农户每亩地施肥300斤,而他施220斤;普通农户为水稻喷农药8~10次,而他用一半,农药化肥使用减少了20%。
而在两年前,王寿勇和普通农户一样施肥喷药生怕用少了。2015年,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郭慧芳到淮阴区挂职副区长,她调研发现,当地使用农药化肥普遍过量。
郭慧芳以减药减肥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申请到1200万元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研究提高稻麦无公害生产水平。郭慧芳组织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专家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以肥药减施增效为核心的稻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全区推广,平均减少肥料10%,肥料利用率提高7%,农药减少10%,利用率提高8%。
专家团秉承“绿色兴农”理念,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探索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发展特色之路。
截至目前,第二批专家团队共争取落地项目40多个,项目经费5600万元,协助争取项目经费超亿元。
“我们是挂职一地,服务全市。”专家团团长、淮安市农委副主任江蛟介绍说,他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定期交流,引导成熟项目在淮安市推广。
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3月,江苏省洪泽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揭牌。
该园区分农副产品加工区、食品制造产业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科技教育研发区、食品商贸会展区等8个区域。
洪泽县委常委余刚说:“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带动农业发展,用三产融合的理念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和方式。”余刚是第一批挂职干部,负责淮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规划建设,挂职结束后他被淮安市挽留,负责洪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规划建设。
目前,国家级农业园区已成为淮安农业发展的引擎。江苏省农科院为专家团提供大力支持,每年有几百人次到淮安开展技术服务,也为淮安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增加了更多科技创新元素。
2016年,淮安市年销售超1亿元企业新增18家,高标准农田占比、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2.5%、87%、84%,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为81.2分,均列苏北第一。
江蛟说:“挂职也是对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综合素质演练,科研是碎片化的,在农业生产中,科研更具实用性,更需要系统化、集成化的研究。”
本报南京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