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一生产力?领导!”北京邮电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高鹏,在第十一届KAB创业教育年会院长论坛上说了个暖场笑话。台下来自全国各地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先是静了半秒钟,接着发出一片会心的笑声。
“这么多年的双创工作做下来,我(对这个笑话)的领会是越来越深。”高鹏感慨。“一把手工程”这个词在这次会议的公开分享上被提及了26次。校领导牵头抓落实,统一协调和分配高校资源,是这些双创教育一线的老师公认的好现象。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看来,这背后是双创学院曾经对协调高校资源的极大需要。一般学院的课程,更多强调教学,最多有点实践,不会像双创学院一样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开设新课程,需要与教务部门合作;利用场地搞活动,得找保卫处帮忙;举办各项创业大赛,需要团委部门的支持。而创业涉及的知识,需要经济与管理、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更有赖于学院间的配合。
这仅仅是双创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整合资源到创造价值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吕爽老师知道,多部门的协调有多繁琐。不少高校的双创工作由团委、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或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常常遭遇“职责不明确,无法统一的协调资源”。
在这样的困扰下,华信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有专职教师和专门场地来负责。校长担任学院院长,也是双创学院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是主管副校长。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贾建锋见识过一个会议上各个学院都在要资源的紧张场面。但他觉得,得“双向思考”,在向学校要资源的同时,各个学院要明白,自己是否真的有所作为。
“创新创业学院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发展的特色,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做出了能让学校骄傲的东西。”他大声说,气息喷在麦克风上。
即使有校长坐镇,资源也不一定都能到位。企业的力量被引入象牙塔里。
浙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曾一度面临场地紧张的问题。他们开始与当地企业协作,共同成立了理事会。
合作与当地的特色发生了化学效应。浙江以纺织业见长,学校很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非常强。可从最简单的产品打样到进入产业链上开始生产,最终到进入市场销售,每一环的成本对学生团队来说都太高了。
学校邀请服装界非常知名的企业来合作,把学生的项目放在大型企业的链条上,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可想而知,从上游到中游到后期的产品出口整个过程都解决了”。
“通过学科专业的教育,培养和培育,进入校企攻坚的产业行业平台,进行纵向垂直型的孵化,这是一种众创空间校企共建、共享和共融新模式。”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陈德虎说。
这并不是个例。贾建锋介绍,东北大学与钢铁企业联合培养4+1和2+1的复合型人才,并在宝钢和首钢设立研究生院分院。创新创业的青年与东北当地的老牌工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涂德虎认为,从2012年至今,国内的高等院校基本已经完成了创新创业基础层面的建设,建立起体系、课程和师资队伍。他们正在实践的,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年轻的双创学院是教育改革最好的处女地
在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看来,已有的学院利益盘根错节,改革的刀子难以劈下,而各地高校年轻的双创学院,是教育改革最好的处女地。
浙江理工大学今年的新尝试是,在创新创业上表现突出的本科生不用参加硕士录取考试,将直接被保送双创学院的研究生。前两年,他们已经把创新创业作为高考特长的加分项目。而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也有一套独立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人才标准的创新正在被越来越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采纳。
更关键的是,双创教育的专业化背后,是对教育认识的一个飞跃:从就业导向转向创造导向。
在刘帆看来,就业导向“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已经很难触动了。它像一条大规模定制的流水线,老师是工人,学生是产品。而真正的创业教育,是私人定制。
中国的创业教育正随着整个时代的经济探索前进着:从效益推动转化为创新推动。1971年,美国创业教育的高峰期,松绑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换,制定创业政策。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就是那段黄金时代的产物。
“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是建构学生的‘创业型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认知性能力,更为主要的是非认知能力,激活学生的创业潜能。”刘帆说。
翻转课堂就是这种能力培养教育的集中体现。
涂德虎介绍,这种授课方式一开始是为了弥补师资的不足。创业教育需要小班教学,但很多高校的条件只能承担大班授课,一个班级里至少60人以上。涂德虎经历过班级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40人,坐满了整个阶梯教室。
这么多人,创业教育所需要的交互似乎难以实现。第一组到最后一组还没互动完,下课铃声就响了。
翻转课堂的老师们试图谋求改变。教室成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老师坐到台下,学生们则成为教学的主体,自主进行管理。
以“电梯路演”为例,学生需要用90秒钟的时间说清自己的项目。每组的时间由后一组控制,如果没控制好,让前面的同学“跑了火车”,自己的时间也会被扣掉。在这样的自我管理下,没人超时。
有一年哈尔滨大雪路滑,涂德虎驱车赶往学校,迟到了。在他这个老师缺席的一个半小时里,一班近百名同学学习秩序井然。
大学生更需要教授失败的创业教育
在双创教育探索中,最深层的问题是:创新创业可以教吗?
23岁的南京工程学院本科生黄欢发现了一个问题,学校里教授的创业课程,大多在教授成功者的例子:马云如何打造了淘宝、扎克伯格又是怎样创造了脸书。
“问题是,我照着他们的路再走一遍,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和扎克伯格吗?”这个男生双手抱胸问道。
2014年,他开创南京美淑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当前已拥有运营资金2000万元,还在南京买了房子。他很清楚,自己不是沿着其他人的道路走向成功的。
刘帆觉得,这背后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太多的创业教育实践,照搬经济管理的那一套,想象创业者们面对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参照成功的例子,击败自己的对手。可实际上,真正的创造,面对的往往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土地。
在新土地上,失败比之成功更是常态。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理事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大量创业大学生的调研发现,单个具体项目的创业在规律上,成功的是少数。
可他们还发现:无论结果如何,创业者本人得到的成长和帮助是一辈子的。年轻人失败后二次创业或是进入新的组织和公司,能力都有所提升,大局观、感恩意识都会增强。
“我们大学生更需要教授失败的创业教育。” 黄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