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却很少能真正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当前我们的无障碍设施在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残障人士不愿走出家门的原因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盲人蔡聪。
中国青年报:您是怎么理解无障碍设施的?
蔡聪: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专用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有些人会把它当成一种额外的事情,认为与大多数人没有关系,有的还会修在很偏僻的地方,给残障人士造成一种疏离感。
有些无障碍设施是专门针对某些群体而建的,比如盲道。但有些其实是针对所有人的,比如坡道,任何一个人在平时都可能会用到:腿脚受伤的人、推婴儿车的妈妈、腿脚不便的老人等。常见的无障碍卫生间也是一样,里面有足够大的空间,比如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或带着很多行李的人就会用到。这类设施能方便所有人,不仅是残障人士。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们的无障碍设施存在什么问题?
蔡聪:目前,一些无障碍设施在设计上没有将实际问题考虑全面。就拿盲道来说,它的作用应该是帮助盲人在马路上行走,提供信息。但目前盲道不能起到这个作用,盲人走在盲道上就像走在一个没有任何路标的马路上一样,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处。
地铁站里也是这种情况,盲道修得非常好,可是它到底往哪儿去呢?不知道。再如为盲人专门设计的手机,有些因为盲人看不见就设计成没有屏幕的,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一旦盲人需要他人帮助,这样的手机别人是用不了的。
中国青年报:我们发现,不少无障碍设施被人为关闭,并没起到作用,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蔡聪:大家出行时会经常遇到一些无障碍设施被锁起来或被占用,像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基本没人用”。我认为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认知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残障人士很少出行,谈不上使用。
平时没有人用,就人为关闭,当有人真正要用的时候,这种行为又把他们拒绝在外了。在我看来,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建筑必备的东西,不是额外的负担。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阻碍残障人士出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蔡聪:我们无障碍设施的环境建设不到位,或者说,到处都是障碍,这是一个原因,但我认为在现阶段,它不是最严重的。
我曾经跟很多残障人士探讨过这个问题。我问一群在盲人按摩店里工作生活的盲人:“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你们为什么不出去?”他们大都反问我一句:“我出去能干什么呢?”我认为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观念。有时候残障人士出门在外会感受到周围异样的目光,甚至整个社会观念的排斥。当他们参与主流活动的时候,会感到被隔离,不知道怎样参与进去。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以为没有办法参与社会活动,就不会想出来了。我们要完善社会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改变人们的态度。
中国青年报:您是说社会观念需要改变?
蔡聪:对,很多人习惯说“残废”这个词,会潜意识地认为,人一旦残了,这辈子就完了,“你是一个悲剧”,认为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实际上不是的,能做的还有很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很大。人们应该打破关于残障的刻板印象,它只是一个特点,它不是一个悲剧。
我们现在鼓励大家用“残障”来代表这一类群体,当然,这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残”代表的是伤残本身的一种状态,“障”就是来源于社会,是物理障碍和环境障碍。
最初,我们用的是“残废”,认为“残”了就“废”掉了。后来用“残疾”,因为它是一种疾病,可能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面对疾病,我们需要去纠正、治疗来达到康复,但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办法把他变成所谓的“正常”,接下来该怎么办?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可能就觉得“不正常”,需要被特殊化地对待。当然,这可能只是部分人群的认知,但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去改变人们的这种意识。
中国青年报:您和团队做过哪些事情帮助残障人士?
蔡聪:我们做过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支持当地机构为残障人士提供志愿者服务,为盲人做无障碍的电子图书,为进入普通大学的盲人学生做教材,教他们如何使用手机、如何自主生活等。
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倡导、去教育,做残障社群的启蒙和支持。这里会涉及三个层面的群体:公众是一个层面,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层面,残障社群及其家长是一个层面。首先残障的小伙伴们要能自我接纳、自我认同然后相信自己,更积极地去生活,甚至站出来和我们一起工作;对于公众,我们希望大家慢慢去了解,接纳残障人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最后是利益相关者,比如律师、记者、程序员、建筑师、教师等群体。如果这些行业的人能够理解什么是残障,通过他们的工作就能给残障人士带来很多变化。比如律师,他们能在法律援助、立法、法律和公约的匹配等方面作出努力。
此外,我们希望社会和企业为残障人创造更多工作的机会,提升他们工作技能并促进他们通过工作去融入社会。在这方面,我们组建了盲人呼叫中心,培训盲人做速录,培训听力障碍人士、肢体障碍人士做大数据远程的信息处理、前端处理等。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整个社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努力?
蔡聪: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从观念上做出改变。有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是,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走过,一个坐轮椅的人从你旁边走过你不会好奇地看他,你只会把他当成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你不用去过度猜测他经历了什么苦难,或者觉得他有什么超能力,也不用认为他这个样子什么都做不了,他就是普通的一员,如果他需要帮助,那你就给他提供支持,如果他不需要帮助,就给予他尊重。
这需要一个过程,可以先从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存在开始,希望大家能够愿意多与残障人士交流,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了解他们最真实的一面,而不只是我们想象中的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