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累计交易额3112亿元,现货交收16234吨,成交额7.66亿元。”中国目前唯一一家面向海外的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以下简称“海交所”)在挂牌运营两年后,交出了一份让东盟合作伙伴满意的答卷。
从2015年3月16日在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营起,海交所的海产品现货交易额从过去的几十万元激升至数亿元,令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之一。而这正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18个重点项目之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将海产品生产交易与渔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依托福州名成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海交所目前已拥有全国唯一直通水产品市场的专用渔业码头、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5万吨冷库及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集聚世界各地的水产品超过300种,年交易量达200万吨。
海交所副总裁薛永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海交所注册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是我国首家以海产品为主题的线上交易所,吸纳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海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拥有大宗海产品和海产资源的龙头企业为会员。他介绍说,2015年6月9日,海交所完成了第一笔跨境交易,首次实现了中国海产品跨境交易的“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
当记者走进海交所的大厅,就像置身于证券交易中心内,四周墙上的电子屏幕不停滚动着各类海产品的实时交易数字,交易员紧盯着每一笔交易。这是中国牵手东盟共同拓展“蓝色经济圈”,激活“蓝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一个缩影。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是全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在薛永福看来,福州发展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不仅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更有自贸区带来的政策优势。在福建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州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加快发展的13条措施,推动海交所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分中心。
他介绍说,海交所计划今年内在东盟地区启动两个分中心的建设,目前正在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相关部门商洽。
去年11月17日,柬埔寨证监会总监索杰(Sou Socheat)赴海交所考察时,与中方探讨了在柬埔寨设立海交所分中心暨柬埔寨海上丝绸之路期货交易所的建议。索杰说:“柬证监会对海交所提出的分中心方案非常重视,这对柬埔寨和福建省来说都是一个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机遇。”
在薛永福看来,在东盟地区设立海交所分中心,不仅有利于打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线上贸易通道,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海洋合作新增长点,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蓝色经济圈”。
同样正在积极参与拓宽“蓝色经济圈”的还有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和西南地区出海的最前沿。目前以钦州为基地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已覆盖了东盟十国的47个港口城市。
钦州市北部湾办副主任何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钦州港目前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8个,开通至越南海防、马来西亚关丹等29条班轮航线,其中17条为外贸航线,港口吞吐能力已超过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领先北部湾各港。”
据何震介绍,目前钦州港根据东盟十国不同的国情对每一条通往东盟的航线都作了明确定位。“比如通往新加坡航线主要以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转和金融服务为主;缅甸航线以矿产品为主;菲律宾和印尼航线则侧重于农产品贸易”。何震说,“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港口贸易被激发出巨大的潜能。
据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广西北部湾港累计完成吞吐量3492万吨,同比增长18.98%。钦州港作为广西北部湾港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达1819万吨,同比增长11.6%,其中集装箱累计完成34.71万标箱,同比增长14.19%。
从海产品贸易到港口网络建设,从海洋科技合作到海洋环保合作,从政府间海上联通到海洋人文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日益走入东盟,共同开辟“蓝色经济”合作新领域,共拓“蓝色经济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东盟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共识。
本报福州、广西钦州4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