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4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不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的医生,无论有多少论文,都是个悲剧

如何解救“键盘医生”

张强/口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宁/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26日   10 版)

    张强  血管外科专家,他曾在“体制内”的公立医院成为主任医师、教授,也曾在2012年走出“体制”,并在2014年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生集团。

----------------------------------------------

    这次107篇文章被期刊《肿瘤生物学》撤稿,既有道德问题,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在公立医院工作时,职称晋升也有论文要求,但没有现在这么高。尤其在高校附属医院,现在高级职称的晋升都有SCI文章的数量要求。

    作为个人,我那时候的论文都是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也没有特别的压力。我的主任医师职称是在2005年获得的,当时晋升的条件除了英文外,对论文的要求是至少两篇论文在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上发表,比较轻松。

    但是,后来渐渐把论文(尤其是SCI文章)和科研基金数量作为科室的考核指标,这对于科室主任来讲,确实带来了临床业务外的额外压力。

    印象当中,最近10年在各家医院,尤其是公立三甲附属医院,都出现了一些靠嘴皮子和键盘的“外科医生”。这给同单位把精力大多投入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三甲附属医院的体系中,临床和科研真正兼顾的医生是很少的,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院长或者科室主任有条件利用手中的行政手段,动用资源,发表大量的论文,或者拿到科研经费。对于普通专家来讲,这就很难做到。而在三甲附属医院以论文为导向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往往临床不怎么强的医生反而比临床能力强的更容易成为所谓“名医”。因此,追逐SCI论文,自然成了许多医生的“事业”目标,能让很多人名利双收。

    我做科室主任的时候,也常常有各种论文公司找上门。我一直认为搞学术还是应该有诚信,毕竟很多人会应用论文上的数据和结论。医学研究往往人命关天。我曾经尝试过和独立的科学家联合搞科研,效果不错,也达到了医院指标,但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科研。

    我记得我当年写论文是发自内心的,常常查找资料、翻译,写作到半夜。那时候并没有感到压力,只是希望把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同行。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写论文的同时会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我大概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绝大部分并不是出于晋升的压力而为。不过,要平衡好临床工作和科研的时间,确实是很难的。我愿意看到的是,临床医生把精力放在患者身上,把大部分的科研任务交给科研人员。毕竟医生以治病为天职,离开这个,发再多的论文,患者遇上就倒霉,又有何意义呢?

    实际上,国外许多著名医院,如梅奥诊所等,都有大量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应该聚焦在临床。

    在名利驱使下的中国科研体系,导致了论文写作和科研申请成为一门“生意”。第三方公司大量出现,专门洗钱的公司也出现在瓜分国家科研经费的道路上。纳税人的钱被虚假科研糟蹋,更严重的后果是医务人员的信誉被破坏。甚至一些虚假治疗技术得以横行,损害患者利益。有些医药公司用利益绑架科研,腐蚀一些医学专家,制造各种所谓指南来引导产品销售。

    这些媒体都曾报道过,而且导致老百姓对医疗的不信任和抱怨,会直接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

    我们作为体制外的专科团队,可以专注于临床工作,在内部取消职称评价体系,对医生采用国际上通行的Attending制度(记者注:由主诊医生负责病人的全程诊疗和长期随访,不按职称将医生分为不同级别)。我们也会非常重视科研,但绝对不是把服务患者的时间用来做科研,而是鼓励做临床科研,和科学家团队合作,或者将来成立自己的科研队伍。

    真正的科研,绝对不是天天有成果,而临床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套路。还是那句话:没有临床服务能力的医生,或者很少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的医生,无论有多少论文,对中国医疗而言就是一个悲剧。

    医学论文造假和制造假冒伪劣商品都属不良行为。不同的是:前者可能害命,后者只是谋财。一旦查处,前者往往把责任推给体制,后者则自认倒霉。某种程度上,前者危险更大:用“科研”的虎皮来掩盖低质医疗,让真正重视临床服务患者、真正搞科学研究的医学同行蒙羞。

    最好的医生评价体系,是用技术和服务质量获得口碑和收入,交给市场。这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做法。医院、保险、患者的监督和评价,远比论文可靠。

    让医生回归到临床,这是中国特别需要做的,毕竟我们的医疗资源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更为缺乏。

张强/口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宁/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4月26日 10 版)

如何解救“键盘医生”
美国医生为什么不会被大面积撤稿
“0.4毫克”的重量级医生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