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5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阿拉山口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陈剑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03日   04 版)

    4月20日,中哈边境的新疆阿拉山口市,5岁的女儿抱着张希兰。10年前,张希兰从河南商丘老家来到这里,和丈夫一起在当地承包土建。随着城市的发展,阿拉山口正吸引着越多越多的外来人。

    4月19日,一列中欧班列停在阿拉山口火车站。随着中欧班列的发展,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和贸易额稳定增长,成为全国贸易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陆路口岸。

    4月21日,阿拉山口边检站。

    4月20日,阿扎提(右)和女儿(左)一起乘坐阿拉山口到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的国际大巴,准备去探望在哈萨克斯坦的亲戚。64岁的阿扎提居住在阿拉山口往南约100公里车程的精河县。

    56岁的哈萨克斯坦司机沙米尔,受雇于阿拉山口一家物流公司,正准备运一批鞋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一家医用敷料公司,25岁的赵长霞骑着自行车在汽流纺车间的生产线上巡视。据介绍,该公司的原材料主要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棉花。

    4月21日,哈萨克斯坦铁路驻阿拉山口站办公人员的通勤班车经过口岸。

    4月20日,阿拉山口口岸外的友好路上,绿化工人们在种树,远处巴尔鲁克山上白雪皑皑。当地因地形独特,形成著名的大风口,常年飞沙走石,种树成本较高。

    4月20日,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市,天气晴朗,远处巴尔鲁克山上白雪皑皑。游客三五成群地在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国门前合影留念,一列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驶入我国境内。

    中欧班列往来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自2011年3月开行以来,成为我国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2016年,经阿拉山口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共1160列,占中欧班列开行总数的68%,其中去程772列,回程388列。

    成立于2012年12月的阿拉山口县级市是一座年轻的小城,隶属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北面距离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12公里。1990年6月27日,国务院同意开放阿拉山口口岸,同年9月12日,中国与前苏联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目前,阿拉山口岸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并重的国家一类口岸,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阿拉山口国门下,卡车司机沙米尔在接受检查。56岁的沙米尔来自哈萨克斯坦,受雇于阿拉山口一家物流公司,正准备运一批鞋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这家物流公司主要做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平均每个月有七八十车的货物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发往国外。沙米尔介绍,从阿拉山口到莫斯科,4000多公里的路程,大约需要七八天。作为一名老司机,沙米尔常年在外,以车为家,他在驾驶室里铺了一张小地毯,上车前总要脱鞋。

    阿拉山口常住人口只有1万出头,流动人口3万左右。2014年6月,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吸引了不少内地及国外企业前来投资。

    在一家医用敷料公司,25岁的女工赵长霞骑着自行车在汽流纺车间的生产线上巡视,不时停下来摘除有问题的棉纱。“车间的设备是全自动化的,所以工人很少,15万锭棉纱规模,只有50名工人。”公司的副总经理秦松祥介绍说,他们公司来自浙江绍兴,在这里的工厂是去年投产的。“在这里建厂的区位优势明显,原材料主要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棉花,采购成本低。”秦松祥说。

    努尔木哈买提正在库房清点葵花油,他是这家油脂公司的生产主管。努尔木哈买提是本地人,哈萨克族,今年49岁。他的老板来自哈萨克斯坦,公司主要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食用毛油进行精炼加工,销往内地。据介绍,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他们公司在政策上除了享受保税区的相关优惠外,还享受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国家赋予新疆的特殊优惠政策。

    白天阿拉山口的大街上空荡荡的。晚上8点,夕阳西下,路边飘散着烤羊肉的味道。旅游商店的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商店里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有哈萨克斯坦的蜂蜜、格鲁吉亚的红酒、俄罗斯的套娃和巧克力等。

    口岸和城市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内地来的打工者。张希兰的老家在河南商丘,来阿拉山口10来年了,和丈夫一起承包土建。她说,刚来的时候,住的是窝棚,路边还能看到牛粪、人粪。第二年他们住进了平房,生活慢慢稳定了下来,如今女儿已经5岁。“在这里干活,挣得比老家多。好的时候一年有好几十万。”她说,前些年,这里风很大,三两天一场风,人都站不住,最近几年的风小了。

    口岸外的友好路上,33岁的罗义迁带领工人们在绿化带种树。吊车将一棵红叶海棠树苗吊起,缓缓放入坑里。2009年,罗义迁从重庆万州老家来到博乐,做了几年的建筑生意,2013年来到阿拉山口做苗木生意,今年承包了友好路上两公里的绿化项目。他开着 “渝F”牌号的小轿车,来回查看着进度,并运些工具。他说,这里气候恶劣,周边都是戈壁滩,树不好活。

    5月1日,阿拉山口下了场小雨,虽然不大,但这场春雨足以让罗义迁心里感到宽慰了。

本报记者 陈剑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5月03日 04 版

阿拉山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