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山歌好听 山路难走

——广西民族艺术传承怎样由“冷”变“热”

实习生 韦晓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08日   06 版)

    “继续古老的歌谣,我们为这个梦想奔跑吧……守望烂漫民族之花,再出发,再出发……”4月21日,当全体同学唱完最后一首《梦想再出发》,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2017届毕业生“溯源·续梦”毕业展演宣告结束。

    广西艺术学院是国内首个成立民族艺术系的高校,建系多年来已培养出近200名本科、专科、硕士三个层面的毕业生,他们走上各地民族文化馆、歌舞团、学校等单位的相关岗位,为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着努力和贡献。

    “这件事你一定要做”

    提起民族艺术系的创办,时任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晔的记忆一下拉回到8年前。2009年5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沈北海突然来到她的办公室。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我们的民族特色怎么没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呢?”沈北海的问题让潘晔陷入思考。此前不久,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陈际瓦关注了“多彩贵州”的活动,赞叹之余,她也表达了发扬本地区的民族特色要从高校教育做起的期待。

    “上级是从广西总体的经济文化发展层面考虑,我们要负责把它细化落实。”潘晔立即着手组织去贵州调研的队伍,准备第二天就出发。当提出需要一位同行的专家时,众人一致推荐有着22年教龄的徐寒梅教授。

    徐寒梅是出生在广西那坡县的壮族人,曾任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8年,于上世纪90年代初带领团队为黑衣壮山歌的研究作出重要学术成果,并在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中专学制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任教6年,培养出了黄春燕等一批优秀学生。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研究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调任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不久,徐寒梅走访了广西14个县市,发现许多当地人不讲方言、不唱民歌、不搞仪式;会唱民歌的人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即使会唱,也不喜欢、不愿意唱民歌。“人们常形容广西是‘壮乡歌海’,但遗憾的是这歌海却没有太多浪花,都是乡下的中老年人在唱,没有城市里的人唱,没有年轻人唱。”她说。

    潘晔回忆,当时学校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势在必行,而想要培养的民族艺术人才、需要的师资都与现行艺术教学体系不相适应,学校必须进行突破,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艺术系。

    时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的黄志豪还记得,10年前广西艺术学院正在扩建扩招,开研讨会时各系部提出了不同看法——资金和人力如果用在其他系部,效果是可见的;建立一个新系,而且是全国首创的民族艺术系,这是在冒险,成果如何预见?

    “不办出自己的特色,怎么和别的院校竞争?”黄志豪反问道,“民族艺术系是一定要办,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好。我们是挂着‘广西’名号的艺术本科院校,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办好民族艺术系,我们责无旁贷。”

    被推举为民族艺术系首任系主任的徐寒梅回忆,建系之初除了有校领导支持,还有许多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推动着她。同校的梁绍武老师对她说,“这件事你一定要做。”

    工作30年,徐寒梅坚信,民族艺术大有可为。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开办了全国首个民族艺术系,这次探索开启了广西甚至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新时代。

    让徐寒梅特别感激的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从建系之初就参与了策划的工作,8年来一直是民族艺术系坚定的学术支撑。

    山歌好听,山路难走

    “京妹,过来!”又有同学叫阮美霞过去合影。4月21日,民族艺术系2017届毕业生“溯源·续梦”毕业展演当晚,来自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阮美霞穿着从家乡带来的梅红色传统京族服装,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当晚她表演的两个节目《进香歌》《天灯舞》都是她在家乡采风学会后,再到学校来教会同学的,老师仅在编排上进行了指导。

    尽管4年来与同学一起参加了上百场演出,但今晚她的父母、姐姐和姐夫都从家乡东兴赶来南宁看她,在家人面前表演家乡的歌舞,让她备感自豪,唯一遗憾的是她的恩师——京族独弦琴演奏家、京族歌手苏海珍未到现场。4年来,在东兴工作的苏海珍在服装、选歌、编排等各方面给了阮美霞很多指导和帮助,她经常鼓励阮美霞在学校要好好学,毕业后回来传承和建设京族文化。

    “苏老师想让我去她担任馆长的东兴京族博物馆工作,不过我还没决定。不管工作对不对口,我都一定会把独弦琴和京族民歌的学习坚持下去,当老师的话可以教学生,不当的话可以教我的孩子。”阮美霞说。

    而民族艺术系建系之初,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它的认同度都很低。

    前几年,民族艺术系从海南招来了一个同样是京族的女生,她的家长却觉得孩子的专业课“又土又没用,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提出退学的要求。徐寒梅当即让这个女孩拨通了她父亲的电话,严肃地说:“京族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洋民族。让她学下去,以后你们整个家族、整个民族都会为她而骄傲。”

    提起民族艺术系第一届招到的22个学生,徐寒梅说,因为没有先例、没有成果,也因为民族自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持怀疑态度,他们看到隔壁音乐系学生穿着西式礼服、唱咏叹调,而自己只能穿土布衣、草鞋训练和表演,感到很不平衡,不少人还打起了“当逃兵”的主意,都被徐寒梅制止了。

    让这些学生感到惊讶的是,虽然平时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又土又没用,但在各种节庆和重要的演出中,他们的表演收获的镜头和喝彩总是最多的。

    武鸣、百色、桂平……第一届的22个学生来自广西的各个地方,几乎全都是徐寒梅跟当地的教育部门、学校提前联系,驾驶着跟朋友借来的车,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找来的。会讲当地的民族语言、会唱民歌是基本要求,徐寒梅希望招到的是真正具有民族DNA的学生。在深入乡村的山路上,她朋友的车底盘都被剐坏了。

    学校在办学政策方面给予民族艺术系大力支持:因学生技能和培养方向的特殊性,向教育厅申请获得在招生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购置民族服装和乐器花销较大,自治区财政厅和学校从经费上予以倾斜;为了解决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担忧,课程安排尽量与业界贯通,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工作;为了让学生静下心学习,民族艺术系还有条特殊的规定:不能转系,破格进来就要好好学习和传承民族艺术。

    把优秀的民间歌手请到课堂上

    在徐寒梅看来,目前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多是西化的,民族艺术系必须建立一套顺应原生民歌原有的风格与审美、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应用的实施方案。“民间文化的解释权在民间艺人那儿,我们要去解读,寻找它的密码,然后才能复制和传承”。

    解读民间文化的前提,是要深入了解民间文化。目前,民族艺术系除了在职教师,还聘请了特色教师近30位,民间非遗传承人教师近50位。他们把优秀的民间歌手请到课堂上,或是派学生去民间歌手的家中学习,这也是民族艺术系的办学特色之一。

    在寻找民间艺人的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徐寒梅常年采风,知道田东有一个狂热的民歌爱好者黄达佳,被誉为“壮族历史活化石”“布洛陀歌王”。他一有空,就爱到处赶场子与人斗歌,徐寒梅去他家拜访了几次都“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终于在一片被当地人当作“斗歌圣地”的芒果林里找着了他,并当场递了聘书。

    “学生们在学校的课程里经过民族语音、多声部训练,还学习了民歌编配、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再过些年,对于广西民歌,这些学生就是最佳的诠释者、话语权的掌握者。”徐寒梅将民族艺术系的学生定义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型的文化工作者”,除了能唱山歌,还要能解读山歌,具有理论研究的能力。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作为全国首创,并没有前人的实践可供参考,而将非物质形态的民间音乐转化为可学习的系统知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民族艺术系在职教师有12位,除了教学压力,他们还承载着科研和创作的压力。系里的很多教师的工作状态是平时忙着上课,周末的空余时间被挤出来进行学术研究,节假日还要经常下到山区村野采风。

    2017届的班主任梁文珍一周要上30节课,晚上还要经常组织学生排演节目,身体虚弱的她常常没空去吃晚饭。去年一整年她都在忙着组织排演广西稻作文化组歌《稻之韵》。

    在梁文珍的眼里,徐寒梅的付出更是可以用“鞠躬尽瘁”来形容。因排练《稻之韵》劳累过度,她两度因腰伤入院,排演进度拖不得,学生就去病床边唱让她指导,去的次数多了,医生和病友都叫得出学生们的名字了。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院校组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表演二等奖、中国第七届原生民歌大赛院校组铜奖……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创办以来拿了近百个奖项,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据了解,今年民族艺术系的报录比已接近10∶1。

    作为民族艺术系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徐寒梅去年因为到了退休年龄,已卸任系主任退居二线了。有人担心她离开后民族艺术系的发展会受影响,徐寒梅回应道:“整个教学体系已经搭建起来了,我们是站在祖宗的肩膀上发展,民族艺术系只会越走越好。”

实习生 韦晓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5月08日 06 版

山歌好听 山路难走
新疆库车:“短平快”项目促就业
吴蛮:让琵琶走向世界
中央民族歌舞团举办“开放日”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