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黑色外套,脚穿黑色运动鞋,背一个黑色背包,范凌的穿衣打扮有些“极简主义”。这位国内著名设计师对接平台“特赞”的创始人是高校教师出身,今年他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一些重要场合。
3月15日,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全球青年领袖”;3月24日,受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讲述亚洲创客的挑战和共识;4月中下旬受邀出席哈佛中国论坛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中美创新创业峰会……范凌还和王兴、陈一舟、包凡等中国企业家一起成为阿斯彭学会中国会员。
不久前,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思想的创新需要通过具体的效果来证明价值。”自己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创业者,特赞是一个企业服务公司也是一个行业的理想。
“积极参与宏观的事情有两个目的:一方面,作为企业服务,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大型企业了解我们,不仅是产品、服务、技术,更是我们思考这个世界发展的角度,不仅成为我们的客户,更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我们能有助于设计创意的生态的建构,生态好了,我们才能活得更好。”
“学术新星”创业做设计创意行业的Uber
创业前,范凌已是设计界的“学术新星”:从同济大学毕业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之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创业后,他还担任同济大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
但业内人称“范教主”的他还想去做点解决现实问题的事情,而创业给了他直接介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和可能。“现在我可以身体力行地改变现状。”
延续了在伯克利的研究成果,范凌通过人才数据化的方式,建设了全球化的设计创意人才云,可以供企业和组织随时匹配调用,并通过企业服务建立企业和人才对接之间的工作流程,包括财务、法务、项目管理和资金托管。
目前,特赞平台上已经有4000多家企业用户和近万名设计师注册,设计师来自16个国家的74个城市,覆盖平面设计、UI/UX设计、插画设计和动画视频四大领域,其中大约50%是自由职业者,25%来自设计公司,25%是公司内部设计师。
使用特赞平台的客户从世界500强到初创公司都有。2016年5月,特赞获得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科技+设计=“特赞”
能在两年内迅速成长,并在企业客户和设计师用户间都获得好评,范凌认为主要在于特赞选择的路径是独特而精准的:科技+设计才是未来的“特赞”设计。
A轮投资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认为,特赞是唯一一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中大型企业设计创意需求的平台。特赞的英文名字“Tezign”也是Tech(科技)和Design(设计)结合而来。
在许多场合,范凌常说的一句话是,“特赞上的设计师是在未来3~5年内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设计创意人才。”通过各种维度,特赞的技术给这些人进行数据画像,从而理解他们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最大程度地优化人才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不断积累人才的数据和匹配的算法。
范凌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设计师的全部功能,而是帮助人去做设计工作中人的智能不愿意从事的任务,这看起来是解放了人的思想和精力,实际上也带来了挑战:未来人的不可被取代性来自于他的特殊技能,这对设计师来说其实是更高的要求。
“这个(人工智能)阶段,一方面会让80%的设计师、创意者或者技能者的工作变得意义不大,但会让另外头部20%的人的创新意义更大。特赞希望服务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让他们更有价值。”范凌说,自己创办特赞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希望帮助设计创意行业的优秀设计师差异化,甚至放大这种差异,再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最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以此建构起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生态。
“毫无疑问,设计工作不追求确定性,受益于不确定性。因此,设计创意行业的人工智能不一定要获得合适的答案,而可以创造不确定性,进而给设计师带来启发。人创造的瓶颈是人自身的经验、逻辑和方法,人工智能可否帮我们超越我们的经验或者逻辑或者方法,从而让人的创造进一步释放呢?”采访的最后,范凌提出了一个学者式的追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实习生 王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