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护士、幼师、售货员,人们通常觉得是女性;提起律师、官员、高管,人们第一反应却都是男性。不同性别集中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位上,构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现象。那么,职业性别隔离是否体现了性别不平等?记者采访了研究性别隔离问题多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童梅。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理解职业性别隔离?
童梅:职业性别隔离分为横向隔离与垂直隔离。横向隔离指的是部门之间、职业之间的隔离,比如男性更可能是医生,而女性更可能是护士。垂直隔离指的是女性在职业等级当中,被隔离在了职业底部。
中国青年报:职业性别隔离体现了性别不平等吗?
童梅:我们说性别平等,并不是在任何领域都简单、机械地追求性别比例的均等。如果是因为男女两性生理上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分工,如女性不适合从事高空、野外、水下、化工、矿井和重体力劳动等,这是正视和承认性别的生理差异,并非性别不平等。职业性别隔离不是指依据生理差异而形成的性别分工,而是指一些不涉及生产能力的职业性别排斥,因而是一种性别不平等。
具体来说,性别隔离的产生主要受文化的影响,父权制文化把声望、地位较高的职业给了男性。例如,我们现在对男护士、男幼儿教师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但护理或幼师专业毕业的男性很多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并不是因为男性不适合从事这些职业,而是因为这些职业工资低、社会声望低,在传统文化中属于女性职业。一些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被文化放大了的,实际上性别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中国青年报:职业性别隔离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童梅: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竞争机制对于性别不平等尤其是垂直隔离产生了很大影响。2014年我发表在《社会》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市场的竞争机制放大了女性的生理弱势,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使女性在职业上升过程中受到更多阻碍,所以市场化的机制导致了职业性别垂直隔离的加重。相比较而言,体制内的女性得到更多政策保护;而体制外的雇主更多考虑经济效益,雇主会因为女性生育、照顾家庭影响劳动生产力,而将重要工作或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交给男性,因此,女性更难晋升到更高等级。另外从受雇者的角度来说,女性也更希望找一个稳定的、能够顾家的职业,这与很多男性希望做有挑战性的职业是不同的。
从中观层面来说,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是承担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强化性别角色分工,进而影响个体未来的职业期待和职业选择。例如,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认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很正常,因为母亲细致,父亲工作繁忙,甚至有的青少年认为做家务是母亲的兴趣和爱好,可见将男性定位于社会生活领域,将女性定位于家庭领域在青少年当中有很高的认同度,而这种关系模式也会通过子女模仿父母得到延续。我曾经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小学1~6年级共计12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对男女两性扮演的角色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性316人,占70%,女性134人,占30%,男女两性的比例为2.4∶1,同时,男性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更多是以精英形象出现,而女性则更多扮演家庭角色或是家庭角色的延伸,如保姆、护士、售货员等。
微观方面,人们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像一张张网将每个人囊括进去。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男女两性的社会网络在对象、类型和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男女两性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也不相同。男性的关系网络中充斥着“赚钱或升职”信息,而女性的关系网络中更多交流“家庭或亲情”信息。因此,男女两性这种性别分化的社会网络直接导致求职结果的性别分化,即女性往往会选择“女性化职业”。
中国青年报:如何减少“职业性别隔离”现象?
童梅:首先,加强制度建设,我认为有两方面要实现。第一,生育成本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不仅由追求利润的企业单方面承担。应建立全国统筹的生育保险金用以支付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降低用人单位的生育成本负担,这将对妇女的平等就业间接地起到保障作用。第二,生育责任由男女两性共同承担。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男性和女性有同样的休产假权利。北欧一些国家男性和女性有同样时间的产假,他们产假时的收入和平时几乎没什么变化。男性休产假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可以缩小男女差异,推进性别平等。
其次,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这为女性获得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走出家庭,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提供前提条件,有助于消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再次,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这些承担个体社会化责任的机构要尽量弱化性别刻板印象。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除了家庭角色,还应展示新时代职业女性的风采。北欧的媒体上,就处处体现了性别平等意识,也使公众对广告和媒体中的性别形象非常敏感。《瑞典日报》为了提升报纸内容上的性别平衡,将头版头条男性和女性的照片数量比调整为1∶1,区别于以往头版头条经常被男性占据的做法。
最后,女性自身去拓宽社会网络,是消除职业性别隔离的一个有效措施。女性的社会交往在层次上、范围上、内容上都要拓深:扩大与异性、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的交往,交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很重要。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出色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女性社会网络的拓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习生 高辰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