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挑战是飞行员群体的共性。”34岁的“飞豹”战机飞行员孟祥晨对记者说。他留着一头精神的短发,性格开朗,声音洪亮。
但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却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挑战。
“飞行训练按部就班,就像做填空题。”孟祥晨说。他觉得,这种“教科书式”的训练能教会飞行员操控技能,但距离真正的实战,“中间总是隔了一层”。
“这种训练对新飞行员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成熟飞行员来说就显得循规蹈矩。”他说,“就像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住手脚。”
让他眼前一亮的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实战化训练思想深入人心,该团的训练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训练模式给了飞行员更多的空间,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孟祥晨觉得,绑在身上的绳子一下子松开了。“如果以前的训练是在做填空题,现在训练模式就是在写自由命题作文,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赢。”他比喻说。
在团长吴郑军看来,目前对飞行员的考核标准正在由训练指标向能力指标转变,训练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加。训练模式转变后,该团还组建了两个专攻精练小组,在普训课目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还要选择一些课目进行重点训练,“针对性更强,能力提升更快”。
此外,该团还成立了代表飞行员训练最高水平的尖刀组。“只有拔尖儿的飞行员才能进,就像高手才能答高难度的卷子。”孟祥晨告诉记者,很多年轻飞行员的梦想就是能进尖刀组,“这代表一种职业荣誉。”
这些飞行员还发现,自从训练模式转变后,他们的训练风格越来越泼辣,难度越来越大,硝烟味儿也越来越浓。即使在繁重的驻训任务中,团领导也会主动找其他部队切磋切磋,进行对抗训练。
“以后的考核也将是对抗性的。”孟祥晨介绍,海军航空兵部队和防空部队互为对手,进行“背靠背”的对抗,以此来检验双方的战斗力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将战机性能发挥到极限,对飞行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兴奋地说。
除了对抗性训练,该团参加重大演习和协同训练的次数也明显增多。飞行员们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水面舰艇对抗,也曾与歼击机、预警机协同对“敌”方目标实施突击。
众多的协同训练使该团与其他单位的配合更加默契,协同作战的观念也更加清晰。“以前参加演习时,我们只管自己突进去,现在是体系作战,不再是单一兵种单打独斗了。”飞行三大队领航长张鹏涛说。
训练模式转变,“战味儿”越来越浓;指挥层级减少,部队反应更加迅速……一系列的改变让孟祥晨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挑战性,本领恐慌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目前,他和战友们正在加紧训练,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飞行员没有一个不盼望打赢的。”他说,“我心中的那团火又熊熊燃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