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颜宁不欠谁一个解释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10日   09 版)

    一位雇员离开工作了10年的岗位另谋高就,通常没有人大惊小怪。

    但生物学家颜宁这样做就引起了争议。这位清华大学教授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将于今年秋季到那里做地位尊崇的冠名讲席教授。对中国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消息。

    颜宁很有可能是多年来第一位被全球顶尖学府挖去做讲席教授的中国大陆教授。一位在中国实现职业起步的科学家,有这样的机遇,是值得祝贺的事情。

    此事本不足为奇。世界各高校的教授跳槽极为常见。一位学者从牛津跳到普林斯顿,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但颜宁的消息自普林斯顿传回国内后则褒贬不一。可以看出,一些人对此不太适应。

    网上有人批评颜宁忘了自己的博士导师施一公教授的“爱国宣言”,施一公是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到清华;还有人猜测颜宁是连续两年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负气出走”,连她3年前在博客上讲过的申请基金的经历都被挖出当作论据。

    负气之说不值一驳。颜宁回国后获得过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其他资助经费不胜枚举。无论申请成败,一位学者总有权表达对评审的个人意见。

    从长远来看,颜宁不会是唯一被国外名校挖走的大陆教授。我所知的另一位成就斐然的年轻教授,也被一所与普林斯顿水平相当的美国大学许以终身教授职位。

    从这些人可以判断,中国顶尖高校拥有的少部分师资,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准。中美两国顶尖大学的人才落差在缩小。中国一流大学早已提高了门槛,许多地方实施了美国式的终身教职制度。师资在更新换代。

    中国正在经历史上最大的海归潮,海外人才储备日益发挥作用。大量成熟的或年轻的科学家回国,势头十分明显。

    以颜宁为例,她10年前入清华,被聘为正教授。今天,与她履历相似的年轻人很可能要从助理教授做起。

    以前,从世界名校取得博士学位直接在国内当正教授的比比皆是。

    一定会有更多中国教授被“挖角”,而那才是中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征兆。如颜宁所说,当那些从中国大学起步的年轻学者成为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哈佛、耶鲁争聘的人才,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当然必须看到,颜宁这样的人才仍是少数,差距仍然存在。无论如何,世界一流大学到中国挖墙脚,是差距缩小的有力证明。借用一位网民的话来形容,“清华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倒是和网民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面临“挖墙脚”,清华大学或许已经采取了许多办法挽留颜宁。即使挽留不住也属正常,清华校方解释,该校教师被世界名校聘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清华这些年也从国外挖来不少教授。远比颜宁更具影响力的杨振宁、姚期智回归清华,就对该校学术地位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

    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人的流动都极为重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已证明,人的迁徙将带来活力与繁荣。对“单位”从一而终、“单位”包办一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颜宁无论去往哪里,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与他人无关。

    颜宁自己解释说,她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希望获得新环境下新压力的刺激。其实,颜宁不欠谁一个解释。她多年前就公开表达过到普林斯顿从教的理想。一个人实现了一个理想,是美好的值得祝福的事情。今天大量中国家庭将子女送到国外,努力追求他们的理想。总不能说这些家庭都在“背叛”国家。

    中国大学有今天的局面,得益于邓小平近40年前加大派遣留学生的表态。此后一直实施的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颜宁当年从清华毕业后赴普林斯顿留学,学成回国,如今又出国,是“来去自由”的最好体现。

    “来去自由”,真正体现的是开放的大国心态。

    在吸引海外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引起关切的是那些回国短期内就水土不服而离开的人才。这些人付出巨大机会成本回到中国,却又很快离开,剖析个中缘由,对于优化国内的环境不无裨益。相对来说,颜宁的“出走”并不可怕。她回国已10年,且她的发展超出了她自己的预期。

    许多人经常引用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某种程度上,这句话被滥用了,用于“绑架”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前,就辗转多个国家,在瑞士、德国、荷兰的多所大学任教。在每一个国家,这位巨人都在用智慧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巴斯德此语的背景是普法战争,德国强占了法国领土。德国波恩大学希望授予巴斯德荣誉学位,他在国难中拒绝,表现出了崇高气节。华人科学家也屡有此类举动。40多年前,在美国的华人精英陈省身、杨振宁、何炳棣、田长霖等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的运动。

    在平常年月,身处海外的华人精英也以不同方式支持了中国的发展。如李政道提出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使整个物理学界受惠。

    遗憾的是,很多人牢牢记住了巴斯德的那句话,却对“科学无国界”视而不见。

    中国持续加大了对科学的支持力度并且收到了效果,颜宁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仍在追赶的中国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所有的吸引力当中,国内社会对个体职业选择所展现出的善意,是重要的因素。

    我与颜宁素昧平生。对她,我能给的只有祝福。祝福是表达善意的方式。

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10日 09 版)

颜宁不欠谁一个解释
我的家是车祸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