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到自己才意识到,我是外国人。平常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我都忘了自己是外国人。”俄罗斯留学生金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二年级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了8年的她,说着一口西北味儿的普通话。
在位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并不少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陕西提出将杨凌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传递文化的新使者。
金娜就读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她的毕业论文正是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农业合作关系。
蒙古大学的教师Delger这是第四次来中国参加研修班。此前,她曾在湖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参加过3次培训。
“在蒙古,中国的农业是很出名的,研究水平很高。”Delger说,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对蒙古的教学、农业实践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郑粉莉介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有196人,占在校留学生的87.5%。该校共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40余人。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6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旨在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农业教育科技深度交流、共赢发展。
国际使者走进中国,中国的使者也走向国际。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下称“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爱菊集团正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该项目已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51个合作项目清单”。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将带动300人就业,帮助我国100万至200万亩农田休耕。
贾合义说,“一带一路”开放了两个市场,把产区和市场打通了。“一方面,我国推动的供给侧改革,让不少消费者有更优质的农产品。而哈国的油品和面粉,质量好,污染少,受消费者喜欢。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消耗油脂2650万吨,其中有1650万吨要靠进口,而哈国可用耕地中,有三分之一都在闲置。在哈国建立加工园区,通过中欧班列运进我国,能对接供应和需求。”
2017年,爱菊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下属的哈粮集团和当地农场主达成合作意向,成立农业合作社,并在北哈州建设了特爱工厂。哈国负责原粮种植、收割等,爱菊集团提供种子,并以“出口退税价”收购,预计可以收购20万吨菜籽和10万吨小麦。
“‘一带一路’在助推农业板块的国际合作中,一定能成就双赢、多赢的局面。”贾合义说。
本报西安5月1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