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简短的话风和抖机灵,年轻人青睐的“毒汤”段子分走了“心灵鸡汤”半壁江山,与朋友圈里父母那辈热衷转发的“暖汤”分庭抗礼。
----------------------------------------------
“鸡汤”的自我麻醉
在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心灵鸡汤”进入中国多年后,如今很多年轻人的新宠却是“毒鸡汤”。下面这些段子,你一定不陌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多被骗几次就好了。
就算失败99次,我也要努力凑个整数。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至少你的判断是对的。
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
很多时候不逼自己一把,你真不知道自己还有能把事情搞砸的本事。
回首往事,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但我并不难过,因为我知道,以后会失去更多。
不同于传统的“鸡汤”,这些“神转折”的句子让人看了好气又好笑,被网友冠以“毒鸡汤”之名。凭借简短的话风和抖机灵,“毒汤”分走了“心灵鸡汤”的半壁江山,与朋友圈里父母那辈热衷转发的“暖汤”分庭抗礼。
美国《财富》杂志称,1993年6月,美国励志演讲人杰克·坎菲尔德、马克·汉森将平时演讲的各种故事编辑成册,以《心灵鸡汤》的名字出版,不料大受欢迎。这本屡次投稿未中、历经磨难才面世的书,本身也成了一则励志故事。
如今,该系列仅在美国与加拿大的销量就超过1.1亿本,在其他国家也大受欢迎,热度经久不减。不过,有心人不难发现,其中的乐观精神大多通过故事来传递,很少有逻辑分析,这意味着它拥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却不能提供理论支持。至于它为何常年大行其道,网友将其总结为“鸡汤的自我麻醉”——它们给深陷苦闷、失败的读者提供了精神上的麻醉剂。
大体上,“麻醉剂”可以分为3种。第一类是提醒读者注重内心的幸福而非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释然,走一条轻松的路。第二类是相信只要当个好人就能有好报,对社会的残酷和激烈竞争视而不见。第三类是绘声绘色地描述境遇出奇糟糕者的倒霉事,劝读者知足常乐。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暖汤”有着海量需求,大多数读者并不关心故事是否真实,叙述是否合乎逻辑。有网友指出,“暖汤”被大量转发,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任何人都无害。
2014年,文学巨著《百年孤独》作者、哥伦比亚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时,各国疯传一篇“马尔克斯写下的《告别信》”:“我会少睡觉、多思考,因为我知道,每当我闭上眼睛一分钟,我就失去了60秒。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这些正确的废话顶着马尔克斯的大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遍社交网络,甚至被许多媒体赞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为生命讴歌”。不过,这篇不甚高明的散文诗出自墨西哥艺人乔尼·韦尔奇之手。
而在中国社交媒体中,假借白岩松、王朔、柴静之名传播的段子也不胜枚举。近些年来,网上流传大量“白岩松语录”,白岩松本人2013年鉴定并表示,其中绝大多数不是他本人所讲。“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却觉得一定非常多,因为有很多白岩松说那些话,说得真好。”他调侃道。
“无害的废话”错在哪儿
有个段子说得好,“道理听了不少,可我们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只要不损害他人,人为制造或保留一些希望乃至幻想或许无可厚非,但一味笃信“暖汤”思维,仅靠励志故事来判定自己的人生,滥用因果关系、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的做法,无异于自我麻醉。
有网友表示,人们吐槽“暖汤”不在于其有没有用,而在于相当多的“暖汤”缺乏逻辑、假大空甚至“污染智商”,人们反感。
比如下面这两个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们成就卓越的一生为人们津津乐道,殊不知背后有特殊因素,而且非普通人所能企及:巴菲特的传记故事强调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但忽略其父是国会议员,更不会说当时带领他参观的是高盛集团董事。比尔·盖茨的传记故事赞扬他从哈佛辍学、白手创业,却鲜少提及其母是美国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首名女主席,与IBM时任CEO约翰·埃克斯是老友。比尔·盖茨赚来的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母亲的影响力。
“毒鸡汤”异军突起后,很多人笑称“毒汤”说的才是大实话。“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灰姑娘嫁给了王子,是因为她本身就是公爵的女儿。”“多少做手机贴膜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贴了更多手机的膜。”
不过,如果你以为发布“毒汤”的聪明段子手只是耍嘴皮图个乐,那就太天真了。“毒汤”早已搭上互联网营销的快车,熬一
锅好“毒汤”,赚取高额月薪不是梦。
“暖汤”确实延年益寿
“暖汤”真的一无是处吗?《纽约时报》3月27日的报道或许会让“暖汤”爱好者们眼前一亮。报道称,通过阅读“鸡汤类”文章培养正面情绪,能有效增强免疫力和抵抗抑郁;研究表明,秉持乐观看法,与降低血压和心脏病风险、改善体重与血糖水平之间存在无可争辩的联系。
27年前,美国知名医学作家、内科医生温迪·哈珀姆患上了非霍奇金淋巴瘤。接下来的15年,她经历多次癌症复发治疗,其间不断有意识地同能够振奋自己情绪的人来往,坚持写“感恩日记”,观看有趣的电影,并多做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事。如今,她的癌症进入缓解期已12年,为癌症患者撰写了《风暴中的幸福》(Happiness In A Storm)等多本书。
“培养积极情绪让我过上了有望实现的最好的生活。它对癌细胞没什么直接作用,但让我变得轻松。”哈珀姆说。
说到底,“鸡汤”究竟暖心还是“有毒”,因人而异。专家指出,一个人选择以何种精神资源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决定的,如果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很容易上“鸡汤”的当。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爆款“暖汤”文,你备受鼓舞,决定把懒散无计划的日子坚持下去,并说服自己心怀期待、岁月静好,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明天,微信推送让你看到一篇热门情感长文,声称“所有爱情都是自欺欺人,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王道”,瞬间感觉醍醐灌顶的你,怀疑自己在感情中过于失去自我,深陷恐惧……
缺乏判断力的人容易当墙头草,事实上,不仅仅是“鸡汤”故事,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时刻需要的是甄别信息、提出质疑、批判性看问题的能力,而非盲目“点赞”。
(摘自《青年参考》2017年4月6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