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新闻眼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24日   09 版)

    40年前,高考回到中国。人们对这场考试过于熟悉,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它的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40年来,无数国人渴望通过这一场考试,进入“高等”的学校,接受“高等”的教育,迎来“高等”的人生。在人类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高考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人们对于“高等”的追求,似乎从未改变。

    美国高考在中国

    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国内高考并非通往“高等”的唯一途径。

    距离今年的中国高考还有13天,美国“高考”早已发放了通知书。5月19日,当同龄人还把头深深地埋在书堆里时,合肥一中2017届“美国高中”班的109名学生,已经揣着547份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从校长手里郑重地接过毕业证书。

    在一些人眼中,那张薄薄的鲜红的纸仿佛一张通行证,让持有者能够轻松避过高考这场堪称“战争”的考试;又像一张入场券,让他们更早、更快地步入“成功”。从毕业生的穿着就能看出:高中的毕业典礼,他们就已经穿上黑色的学士服,学士帽的穗子在耳边摇晃。

    与40年前人们放下锄头走进考场的景象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中国高考,另辟“蹊径”。有数据显示,开设“国际班”的高中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也在一路上涨。

    “逃离”甚至从中考前就已经开始。相较于10年前,在美国就读中小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了60多倍,占全美该阶段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不变的是,许多“国际班”依然在用对付中国高考的方式对付任何一个国家的考试。他们总是能迅速摸索出每一种考试的“套路”,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

    在持续而机械的重复、束缚、训练中,无数人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高等”。

    荒诞的考题

    又有作者被自己的文章难住了。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白皓的报道《如何为“中国天眼”找到合适的家》作为阅读理解材料,出现在一套高考模拟试卷上。面对考题,这位作者反复阅读自己写出的句子,拼命想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还要总结“科研团队在选址过程中展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为了得分,他需要“更彻底”地理解文章,理解自己。

    他还是没能全对,甚至差了老远。根据“标准答案”,这位作者的分数是“不及格”:总分12分,他最多只能拿到6分。

    考生和考题是一场考试最核心的元素。这是一对天然的主体与客体,一道合格的考题能直接测试出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对高考而言,更是如此。

    那么,到底是谁没能理解这篇文章?是掌握了“标准答案”的出题人,还是创造了原文的作者?在一切能力都需要用分数量化的考试面前,答案似乎只能是后者。这或许揭示了任何一场宏大“战争”的致命弱点:僵硬而软弱,荒诞又现实。

    这种悖论正在摧毁考试的神圣意义。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沉默而可怕的共识:在通往“高等”的路上,能顺利通关的有时并非是对知识的热诚与尊重,而是那些小心翼翼、费尽心思的“低级”技巧。

    被捆绑的放松

    上千个淡紫色的瑜伽垫被整整齐齐地铺放在重庆一所高中的绿色草坪上。每张垫子的正前方摆放着动作指南,左侧摆放着鞋子。学生们统一穿着黑色或白色的T恤,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

    这是校方为高三学生特意设计的全新放松方式——做瑜伽。40年来,高考考生已经习惯把课间的跑操当成为数不多的“放松”,他们用一天中最长的休息时间,齐刷刷地迈着步子,嘴里高喊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然后捡起放在操场旁边的书本,大汗淋漓地回到教室。

    时代开始变了。现在除了瑜伽,还有不少学校让学生跳现代舞、练太极拳,希望用不一样的方式舒缓他们高考前紧绷的神经。但这些活动从未逃离“集体”二字。瑜伽跟跑操,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被捆绑的放松。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始终是个高度集体化的活动。为了让成绩脱颖而出,他们首先需要把自己彻底淹没在庞大的集体中。学生的每分每秒几乎都是被学校和家长精确计算好的,包括运动、吃饭、睡眠,私人化的放松往往会被视为浪费时间。所谓的“放松”需要仪式感,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跟成千上万人共同完成。

    这真的能让人放松吗?

    十多天后他们就能明白,真正的放松,是自由。能够有一点点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获得休息。而这种私人时间的管理能力和个人兴趣的培养,本来也应当是“高等”教育前的学习内容。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24日 09 版)

“扶贫驴”来到扶贫新节点
一栋沉睡校舍的“争夺战”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