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30余所高校师生齐聚西南交通大学论剑——

融合时代的校园媒体何去何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06日   05 版)

    5月3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报告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依然是2016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先后涌现,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正在形成。

    在社会媒体大踏步转型升级的融合背景下,校园媒体作为高校信息和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也在寻求全新的发展。

    徐飞:校园媒体需要走出校园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必须的,是必然的。“今天这一代人,一生下来就触网,是网络原住民,更是手机一代,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管我们接不接受,它是客观存在的。”徐飞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尊重规律。所以传统媒体一定要跟新媒体、融媒体去拥抱,不是去排斥、去拒绝;但无论新媒体多么酷、多么炫、平台多么广、技术多么先进,也不能忘记内容为王。他提出,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平台为王,三者缺了哪个都难以称王。既然融合是规律,那就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徐飞说,前不久在一家社交平台上看到一篇跟大学有关的文章,观点不错。他想,如果发表在校园媒体多好。“校园媒体不要太小众,应该在思路上走出校园,把小我变成大我。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放眼世界,要有一分情怀、一分担当,要有诗和远方。”他希望,校园媒体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活力。

    关玉霞:用大数据模式思考问题

    “随着自媒体崛起,每个人都在说自己想说的话,即使媒体的阵地还在,谁还会看呢?这就是媒体面临的首要难题。”关玉霞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在论坛上,她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关玉霞看来,媒体正在朝着轻量化、数据化、移动化方向演进。她结合自身经历,从做纪录片、做电视栏目策划、在《新闻联播》开创大数据新闻,再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进行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她认为,个性化时代呈现自媒体轻量化特征,大媒体时代呈现轻内容重传播特征,大数据时代呈现技术重构内容特征。

    “在融媒体时代,渠道资源碎片化、增值化,渠道的垄断性、主导性被打破,多平台到达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大数据将助力内容生产、输出与交互。在大数据重塑媒体运作过程中,将带来更高效的内容生产,更精准的用户触达、更个性化的实时互动。”关玉霞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媒体将会成为连接新闻叙述者和新闻制作者的桥梁,未来新闻就是体验新闻。

    在阐释概念后,关玉霞结合自身工作详细介绍了“国策说”如何通过大数据进行节目创作与融合。在她看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第一离不开传播,第二离不开团队建设,第三离不开合作。她还介绍了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在业务层面、技术层面、空间层面的构建。她表示,人民日报社建立融媒体工作室,承担的正是激发传统媒体活力的任务。

    董时:用内容和服务跟青年在一起

    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已有66年历史。今年,中国青年报社顺应移动互联时代大潮,按照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打造了具有中国青年报社特色的融媒小厨模式。在论坛上,《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用中国青年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转型探索,与大家一起讨论。

    董时表示,过去新闻是单向度传播。随着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的操作系统,全媒体传播网状、多节点传播特性使媒体影响力具有了多维度能力。媒体就必须考虑产品、渠道、服务和平台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主导向传受互动转变。董时介绍,中国青年报社现在已经再造流程,将内容、渠道、平台深入打通,实行“部门主导、三端融合”。每一名记者、每一个部门,都是全媒体协调机制的组成部分。与之衔接的,是与全媒体协调机制相匹配的绩效考评系统。

    2016年年初,《中国青年报》发表《剩下3000万——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前期派记者做了为期半年的深入调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不断先网后报,最后用H5杂志的方式,整合多媒介形式、多场景呈现,覆盖千万受众。2016年中秋节,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时间共同发起5小时24时区全球华人“天涯共此时”大型直播;今年春节,中青报又进行了24小时持续74场春运直播;5月,更是进行了中欧班列出征100小时穿越丝路时空大型直播……这些直播过程中,引发受众产生了强大共鸣和参与。这是媒体深度融合带来的能力。

    董时还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为例,介绍了渠道建设及其黏性。“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价值体系与中国青年报社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我们愿用自己的传播能力和专业能力,跟这些校园里的准记者共同成长。”她说,媒体寻找的,除了受众,还有用户,更有参与者。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在一起,这就是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影响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06日 05 版)

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
融合时代的校园媒体何去何从
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联盟促进校园媒体改革